從其所欲,借力使力,原本是太極的精髓,孫策將之用於理政,同樣無往而不利。

    陸康六十多了,再指望他轉變思維有點不切實際,孫策也不想改變。大勢所趨,絕不是陸康一個人能夠抗拒的,更何況不管到什麽時候,有一些堅守信念的人也不是壞事。孫策也不希望他的治下全是精致的利已主義者。

    信念還是要有的。他要做的不是毀滅,而是重塑。剔除儒家學裏的腐肉,留下讀書人以下為己任的脊梁,輔以務實理性的精神,才能重塑一個文明強健的身體。如果連脊梁都打斷了,讀書人就成了犬儒,人人唯利是圖,不惜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背信棄義,踐踏尊嚴,華夏民族哪裏還有什麽希望可言。

    孫策想把吳會建成自己的大後方,除了開荒屯田、整理水陸道路之外,提高民眾的識字率也是當務之急。如果知識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的努力最後會隻能讓世家獲利,與世家的衝突在所難免。陸康心中有道義,教化百姓已經成為融入他血液的使命,這件事讓他去做最合適不過。以他的身份和名望,誰敢半個不字?他的學問算不上拔尖,但他德高望重,影響力無人能及。

    用不了幾年時間,工坊有了識字的工人,軍營裏多了識字的戰士,再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就能事半功倍。如果將基礎教育都由工坊或者軍隊來承擔,這個任務就太重了,投入大,見效慢,不如交給郡學。

    “該拿的俸祿你照拿,要不然你讓別人怎麽辦,不是所有人都有產業可資,還是有不少人需要靠俸祿生活的。你若想助學,將來資助幾個研究項目就是了。”

    陸康倒也不反對,欣然接受。得知孫策最近很忙,也沒多留,匆匆走了。有了遠大目標,他走起路來都比往常精神,當真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吳縣已定,接下來孫策要重回陽羨地區,與太史慈作戰。山地作戰,兵力再多也沒用,山中的特殊地形決定了指揮不暢,不可能進行大兵團作戰,隻能采取各自為陣、分散作戰的戰術,對將士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訓練有素的精兵,不是烏合之眾就能取勝的。

    孫策這些一直在研究山地作戰,駐兵大雷山,除了訓練戰士們山區行軍、戰鬥的基本技能之外,他們也在摸索山地作戰的特殊規律。之前聽祖郎了一些,在銅官山演練了幾,各級將領對山地作戰已經有了一定的直觀認識,現在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

    參與這次集訓的以親衛營為主,很多人將來都會到各營擔任將領,成為戰鬥在第一線的中下級軍官,積累戰功,甚至有機會成為中高級將領,是他倚重的骨幹。這些人大多粗通文墨,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近半有講武堂進修的經曆,素質遠比普通人高,有提升的空間。

    在訓練山地戰的同時,孫策還在等消息,等不同方向的消息,尤其是丹陽的消息。他在別人麵前得很自信,準備得也很充分,但陳到能不能頂住劉繇的進攻,他也沒什麽把握。陳到在曆史上沒什麽名聲,甚至沒有傳記,除了統領白毦兵之外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現在的他武功不錯,統領白毦士也盡職,獨自統兵守城卻是第一次,更別做太守了。如果他敗給劉繇,孫策一點也不奇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