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康等六人之中,隻有陸康本人有指揮戰鬥的經驗,其他人不是布衣就是讀書人,對戰事的經驗大多來自書本或者傳聞,極少實踐,此刻聽著遠處的戰鼓聲一陣接著一陣,隻知道打得激烈,卻不知道戰況究竟如何,心裏像上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孫策見狀,也不著急,慢慢地品著茶,欣賞著陸康等饒表情。

    楊修湊了過來。“將軍,這是什麽時候定的計?”

    “昨,你在輜重營清點糧草,忙得很,我就沒叫你。”

    “將軍,你對吳郡鄉賢表示信任,我可以理解,可是這麽做是不是太冒險了?”

    孫策轉頭看了楊修一眼,略作思索。“德祖,你負責輜重營的事務,我有過進幹涉嗎?”

    “承蒙將軍信任,修感激不盡。可這是不一樣……”

    “怎麽不一樣?”孫策抬起手,示意楊修別了。也許是身份不同,也許是興趣不同,楊修對作戰的事沒什麽興趣,軍事會議能不參加就不參加,他不知道為了這場戰事他們幾個人做了多少準備。為了能讓吳郡人看到他的誠意,為了能讓吳郡人看到他的實力,他不僅和郭嘉做了深入的溝通,確保郭嘉能夠配合沈友,做好輔佐工作,還和每個營的校尉通了氣,取得他們的支持。除非許貢是不世出的名將,除非出現重大變故,這一陣不管是誰指揮,隻要不亂來就不會出現問題,區別隻在於大勝還是勝,傷亡大還是。

    陸康等人不能理解,這就對了,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楊修不能理解,這也不奇怪,他能主動提醒,明還是支持他的,不希望他受挫,但現在不是詳細解釋的時候。

    既然要演,自然要演得盡興些。現在他們越是不能理解,等結果出來的時候,他們越是印象深刻。他的地盤越來越大,需要更多能獨當一麵的人,沈友有這樣的能力,也有這樣的忠心,他當然要給他機會。但沈友太年輕了,如果不出奇製勝,一戰成名,他很難服眾。有了這樣的傳奇故事,以後不管沈友擔任什麽職務,都不會遇到太大的阻礙。

    真正的明君在於能用人,而不是自己多能打。光武帝劉秀也能打,昆陽一戰以三千人擊破新莽軍四十餘萬,但他能坐下卻是因為他有雲台二十八將,而不是他個人用兵能力。項羽個人能力強橫無比,彭城一戰以三萬人擊破聯軍五十六萬,結果又如何?他太能幹了,所以用不上韓信,逼得韓信隻能去為劉邦效力。垓下一戰,正是韓信指揮大軍十麵埋伏,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他誌在下,不想做項羽式的個人英雄。他沒有袁紹的號召力,隻能自己培養人才。時不我待,成一個就要推出一個,讓他們出人頭地,獨當一麵,自己才能坐鎮中央,與袁紹對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楊修心在朝廷,自然不能理解他的做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