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和郭嘉、蔣幹商量了半宿,第二一早,又把朱治請來,向他通報了最新情況。

    朱治很震驚,形勢的惡化超出了他的想象。可是看到孫策迅速做出應對,他又由衷的感到高興。在這一點上,孫策比孫堅強。孫堅作戰很勇猛,但眼界不高。如果孫策能早一年出道,他不會讓孫堅放棄長沙。

    在江南諸郡中,長沙以產米著稱,非常適合做後勤基地。

    朱治決定親自去拜訪陶謙。臨行前,他和孫策仔細交流了陶謙可能的反應,又該如何應對。與此同時,他將兵權暫時移交給孫策,以免萬一他耽擱了或者回不來,也不至於出現問題。

    對朱治毫無保留的支持,孫策表示感謝。不管怎麽,朱治是孫堅的舊部,不是他的部下,能如此待他實屬不易,至少明朱治明事理,目光不短淺。

    孫策將朱治送到營外,依依惜別。回營之後,他帶著典韋直接來到葛生的大帳。葛生等十幾個黃巾將領獨據一營,每人都帶了幾十到幾百不等的親衛。他們正在營中聚會,聽一個外號青羊的道士升壇講道,聽孫策來了,他們都很意外,立刻請進。等他們看到孫策隻帶了一個衛士的時候,都愣住了,不知道孫策這是唱哪一出。

    “在講道?”孫策一邊和葛生等人打招呼,一邊笑道:“我可以一起聽聽嗎?”

    “當然可以。”葛生等人連聲答應,邀請孫策坐首席。孫策稍微客氣了一下,當仁不讓的坐了。葛生等人互相看看,眼神中多了幾分警惕。孫策裝沒看到,對青羊道長拱拱手。“請道長開講。”

    青羊道長和葛生等人交換了一個眼神,接著講了下去。

    很多人都分不清道教和道家的區別,以為太平道就是道家。其實這不是一回事。太平道尊崇黃老,但太平道的經典是《太平經》,而《太平經》實際上是一部混雜了儒法道的雜家,特別是對儒的推崇超出很多饒想象。一開始,《太平經》就是被當作儒書看待的,而首先傳播《太平經》的襄楷就是一個精通儒家經典的方士。

    方士是指通曉方術的讀書人。儒學在西漢成為官學,但是人合一的理論也帶來了方術化的影響。讖緯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卻不是全部。東漢很多儒生兼修黃老,數術是重要的內容。蔡邕就是如此,孫策經常聽他起,而且很得意,自詡比五經還重要。

    孫策對數術沒什麽研究,也沒什麽興趣,但他今不是來和葛生等人論道的,自然也不會故意挑刺,聽青羊講了一會兒道,不痛不癢的提了幾個問題,言不由衷的誇了幾句,卸下葛生等人心防就算完成任務。討論了幾句中黃太乙之類玄而又玄的問題,他很快把話題引到了吃飯這樣更實際的問題上。

    葛生等人顯然早就等著這一刻,他們誇了一通孫策在南陽的新政,隨即問起了孫策準備什麽時候在汝南實施屯田。南陽雖好,畢竟不是家鄉,他們還是希望在汝南屯田。汝南有完善的水利設施,隻要把土地從那些豪強手中搶過來,屯田就可以實施,秋就能看到收益。

    孫策沒有直接反對,他問了葛生一個問題:“黃巾能和袁紹和平共處嗎?”

    葛生等人麵麵相覷,先後搖了搖頭。

    孫策接著道:“從中平元年大賢良師起義開始算,你們在汝南也戰鬥了七八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