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都曾是並肩作戰的同僚,但不同的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對孫策來,一旦長安能夠恢複和平,子重新掌控朝政,哪怕隻是名義上,必然有人會離開南陽,返回家鄉,或者接受朝廷的征召,成為子任命的官員,前者以杜畿為代表,後者以趙儼為代表。比起黃忠、文聘等武人,他們的仕途機會更多,對他的忠誠度自然也最多。他不可能抹殺他們的功勞,不讓朝廷知道他們,索性將他們拔為首功,給他們一個好的前程。

    能留下,當然更好。不能留下,買賣不成仁義在,將來再見麵,至少還有一份故吏之情。

    至於黃忠等人,他相對來更有把握。同是武人,黃忠、文聘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又在他的指揮下取得了保護南陽的大捷,感情絕非趙儼等人能比。況且他們有兵在手,這就是最大的實惠,朝廷賞不賞,賞什麽,不會有質的區別。

    至於黃承彥,他是最放心的一個,黃承彥跟著他是長期投資,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變心。相比之下,把黃承彥隱藏起來更穩妥,省得有人來找麻煩,挖牆角。

    趙儼是聰明人。他和黃忠等人不一樣,他始終覺得自己還有更多的選擇,眼下跟著孫策隻是形勢所迫,有更好的機會肯定還是要走的。孫策知道這一點,卻不給他設置障礙,反而主動提拔他為頭功,隻為他入仕途的起點高一些,將心比心,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

    以這場戰事的規模而論,除非朝廷一定要將孫策定為叛逆,否則頭功至少是個縣令,不定還能更高。對世家子弟來,縣令不值一提,可是對他這樣的門戶來,除非有貴人提攜,一入仕就是縣令的可能性極低,更可能是郡吏、縣吏,慢慢積功升遷,快的話三五年,慢的話十來年,才有機會成為縣令。

    現在,孫策就是他的貴人,趙儼豈能不感激。

    孫策沒有再找婁圭、杜畿談話,等結果出來,他們自然知道。他把黃忠等人請來,將修改過的功勞簿亮給他們看,而且直言這是自己的決定,不提趙儼半個字。

    正如孫策所料,黃忠等人雖然有些意外,但看到孫策決定了,黃承彥更是連名字都沒有,他們也沒什麽。他們相信孫策這麽做有這麽做的道理。而且對他們來,趙儼、婁圭等人雖然沒有親自上陣殺敵,功勞卻一點也不。沒有他們幫孫策運籌帷幄,這仗不會勝得這麽酣暢淋漓。

    孫策隨即任命趙儼為新野令。南陽諸縣中,新野是世家豪強影響最大的一個縣,陰氏、鄧氏、來氏都是東漢前半程赫赫有名的家族,如今雖然在朝的影響力不足,在新野的影響力卻一點也不。趙儼手段狠辣,用他來治理新野最合適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現在任他為新野令也是為他提高基礎,將來朝廷賞功,總不能比新野令還。

    與此同時,孫策任命婁圭為穰令,鄧展為湖陽令。這兩個重要產糧地必須掌握在手裏。鄧展與黃忠、文聘不同,他有很好的文化素養,做一個縣令不成問題。他又出自新野鄧氏,任命他為湖陽令,並統本部人馬駐守湖陽,也是對新野鄧氏的安撫,避免衝突升級。

    在龐山民到達半時間內,孫策對部下做了相應的調整。其他人不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深諳內情的龐山民卻看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這是孫策自己做出的決定。即使他一路上考慮了很久,做出的方案也沒有孫策半時間內做得周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