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直號稱重農抑商,但商業從來就沒被抑製住。太史公過,要想致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隻要社會穩定,不管朝廷怎麽抑製商業,商業都會蓬勃發展。但是基於儒家重本抑末、不與民爭利的思想,商稅征收一直沒有納入正常的財政收入進行統籌管理。

    商業發達不能化為朝廷的財政收入,卻成了商人奢靡生活的基礎。官員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從中分肥,商人通過與官員的勾結進一步壟斷市場,牟取暴利,朝廷卻不能從中獲利,普通百姓也得不到什麽好處。當朝廷想從中獲利時也不是建立征稅的製度,而是專賣的形式進行壟斷經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鹽鐵,鹽的專賣製度最為誇張,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實際上,曆史上進行專賣的商品遠不止鹽鐵,凡是需求量大,百姓不可須臾或缺的產品,如酒、茶都曾經是專賣的對象。

    常常有人討論中國為什麽沒有產生資本主義,也有人如果不是外族入侵,宋朝或者明朝都有可能走向資本主義,實際上這都是不可能的。儒家思想控製的中國根本沒有正眼看過商業,商業的發展無法成為財政增添的源泉,反而有可能成為官商勾結的黑洞。

    所以中國曆史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怪事,一方麵商業發達,大商人富可敵國,一方麵朝廷財政匱乏,捉襟見肘。朝廷和商饒矛盾激化,最後往往兩敗俱傷。就漢朝而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漢武帝晚年,因為連年征戰,朝廷財政吃緊,漢武帝向民間商人募捐,商人坐擁巨額資產,卻沒人響應,漢武帝一怒之下發布告緡令,利用權力強行剝奪商饒財產。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雖然解決了一時的財政困難,卻摧毀了民間經濟,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如果漢武帝一開始就建立了正式的商稅製度,納入財政統籌,按法征稅而不是臨時加派,這件事根本沒必要發生。

    孫策很清楚戰爭是燒錢,經濟是基礎,他既然逼迫蔡家由經營田莊轉向工商,自然不能放任不管,看著豐厚的利潤由蔡家獨吞。隻是就目前而言,荊州還是袁術了算,他推行商稅改革的條件並不成熟,所以才用這種方式進行變相的征收。

    周瑜清楚孫策的思路,雖然他目前還無法全麵掌握孫策的計劃,但他對孫策“勒索”蔡家的行為並不反對,反而覺得經地義。扶植一個家族當然要有好處,要不然扶植著他幹什麽。

    過了一會兒,黃承彥匆匆趕來。周瑜把蔡瑁來的事了一遍,又將孫策打算開設木學堂的設想了一遍。黃承彥很意外。設立講武堂可以理解,戰亂時期,訓練有素的中下層軍官對提升整體戰力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兵學自成一家,早就是正正經經的學問。木學卻有些不登大雅之堂,就連他這個對木學很感興趣的人也從來沒把這當成一門正式的學問,更別開堂設講了。

    嚴格起來,這隻是一門技巧,充其量算是雜學的一部分。

    “後將軍身邊的人想要拋石機,拋石機是你的心血之作,豈能讓他們白白拿走?但後將軍有令,我們也不能不聽,所以我們打算以借調的方式提供幫助,每部派遺兩到三名工匠進行指導,這些工匠的編製算我們的,將來還要回到我們這兒來。考慮到肯定會有人識貨,想將這些人挖走,我們要事先提高門檻。你擬一個名單,選出十人左右,分三到四組,每組設組長一人,組員一到兩人,組長年俸二百石,組員年俸百石,借調外出時發放津貼,每百錢,你覺得怎麽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