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設宴,為賀齊慶功。

    在宴會上,孫翊主動向周瑜敬酒,表示當初接過指揮權隻是將計就計,想誘曹仁下山,在平地交戰,如今形勢有變,自然要將指揮權奉還,依舊由周瑜指揮全局。

    周瑜很尷尬,卻不能不接。祖郎陣亡,賀齊擅行其事,他麾下的兩個大將先後出事,當然不能由孫翊來承擔責任。他如果拒絕,就不是謙虛,而是推諉。

    況且他也需要一場真正的勝利來證明挽回尊嚴。

    賀齊如坐針氈。

    周瑜如此被動,他的責任甚至比祖郎還要大。祖郎還可以是失誤,他卻是刻意為之。

    就在宴會上,周瑜與孫翊商量戰術。

    蜀軍水師潰敗,輜重營被毀,曹仁堅守方山的可能性不複存在,他要麽投降,要麽突圍。如果是投降也就罷了,如果曹仁選擇突圍,那麻煩還真不。

    粗略估計一下,曹仁還有兩三萬人,萬一拚命,吳軍的傷亡不會。

    周瑜提議,暫時撤出戰場,緩解一下形勢,以免曹仁鋌而走險。具體而言,就是將戰線後撤,包括水師在內,全部撤到十裏以外,保持對方山的監視,然後派人勸降。

    到了這一步,曹仁也沒什麽談判的資本,投降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就算曹仁不肯,其他人也未必願意拚命。隻投降隻能保命,總比戰死好。

    孫翊和諸葛亮沒什麽,讚同周瑜的建議。

    孫翊是希望曹仁投降的——不管怎麽,曹仁畢竟是曹英的從叔——但他不能主動提出,尤其是祖郎戰死之後。之所以將指揮權交還給周瑜,就是周瑜出麵勸降比他更合適。

    果然,賀齊及祖郎舊部雖然遺憾於不能擊殺曹仁,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反對,隻能默認。

    他們隻能寄希望曹仁不肯投降。

    ——

    次日一早,吳軍各部後撤,就連賀齊都放棄了方山南麓的陣地,徒方山西麓,扼守蜀軍西撤之路。

    霍峻被提升為偏將軍,統領祖郎舊部。

    櫻嶺一戰,祖郎被曹仁突襲中軍而亡,但他的部下損失卻非常有限,甚至殺傷還遠遠超過傷亡。隻是大將陣亡,再多的功勞都沒有意義,各營中郎將、校尉們也隻能捏著鼻子認慫,接受霍峻的指揮。

    周瑜利用繳獲的戰船組建了水師,親自指揮,沿江巡邏,不給曹仁撤湍機會。

    孫翊率部駐守在方山北麓,與山上的蜀軍大營遙遙相望。

    周瑜沒有立刻派人勸降。按照慣例,各營都會有三到五的口糧。即使輜重營毀了,也不會立刻斷糧。等蜀軍吃完這些口糧再談,會更容易一些。

    兩後,馬岱率三千騎兵趕到方山。他奉孫尚香之命趕來增援,半路上又接到了子詔書,加快速度趕來,卻因為繞道江州,補充給養,還是慢了一步。

    周瑜很惋惜,覺得這就是命。如果馬岱早到幾,祖郎也不至於陣亡。

    周瑜命馬岱率領騎兵趕到方山之下,來回奔馳了兩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