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孫權慘敗,身受重傷,幾乎所有人都很意外。身為萬人將,身邊有千餘裝備堪比武衛、武猛營的親衛部曲,孫權怎麽可能受傷,而且是重傷?這不是意外,這是作死啊。

    不過沒人指責孫權。不管怎麽,孫權畢竟是陛下的親弟弟,尊貴的長沙王。

    眾人默契的將重點放在了後續安排上。

    一場意外的慘敗,讓眾人都謹慎了許多。如果之前黃忠在宣漢一帶受挫因為太遠,很多人沒有直觀感受,這次身在戰場,絕大多數人都親眼看到霖形的影響,如今軍械、裝備堪比中軍的長沙郡國兵又遭受重創,沒人敢再不把戰爭當回事。

    但是也沒人認為應該放棄,撤軍是不可能的事。圍攻益州之勢已在,這時候撤軍豈不是看著別人立功。

    反複商討後,沮授拿出一個方案:全麵對峙。

    具體而言,就是將大軍沿摩嶺陣線鋪開,選取多個進攻點,由不同的將領負責。

    摩嶺後麵就是魚複城,曹操不會輕易放棄,他又有足夠的兵力,可以不留任何空隙的防守。但這近十萬兵大部分是大族部曲,虛有其表,很多將領就是家主,並沒有真正的戰場經驗,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像黃權一樣善戰。

    論將領的整體水平,吳軍的優勢很明顯。一旦有人試出薄弱點,取得進展,立刻調整重心,加大攻擊力度,爭取突破一點,進而擊潰整個蜀軍戰線。

    沮授的這個建議取得了一致認可。

    孫策的目的就是練將,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將領實戰,學習掌握這種不利地形下如何作戰。沮授的方案無疑是最貼合他心思的。從整個形勢來看,這個方案也是充分發揮了己方的優勢。

    諸將不願輕退,都想啃製勝,至少要有個嚐試的機會。沮授的方案很公平,按戰績輪換,能者上,不能者下,打贏了,立功受賞。就算沒打贏,至少也能積攢一些實戰經驗。

    兵練得再好,也要不時的見見血。總不見血,練不出真正的精銳。

    將領同樣如此。久不臨陣,有些感覺會鈍化,也容易淪為紙上談兵。

    首戰的任務落在了前將軍朱桓的肩上。他將主持摩嶺的戰鬥,以一月為期,一個月後由右將軍紀靈輪替。主持戰事的期間,隨營軍師要每撰寫戰紀,報送行在,由軍師處審閱,然後分發諸將,共同參考學習,從中借鑒,同時也是一種督促,讓每個人都提高警惕,不要再出現孫權那樣的低級失誤,留下笑柄。

    接受任務後,朱桓迅速起程,帶著五千中軍將士趕往摩嶺。

    孫策本人也沒閑著,命令中軍水師逼近瞿塘峽,尋找戰機。

    ——

    黃權反擊得手,重創孫權,吳軍被迫暫時後撤,在蜀軍中引起了不少的轟動。

    尤其是黃權將吳軍俘虜和繳獲的甲擘軍械、旌旗送到中軍時,更是觀者如堵,各種羨慕嫉妒恨。

    在此之前,諸侯與吳軍交戰,能取得類似戰績的唯兩人而已,故魏國之將張合,今蜀國之太子曹昂。如今再加算上黃權,一共三人。

    三人之中,兩人在蜀,這不是蜀國命不當絕的象征嗎?

    蜀軍士氣大振,曹操卻是有苦不出。

    勝利固然能振奮士氣,卻不是雙方實力的真實體現。黃權是蜀軍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孫權卻早已證明了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萬人將,如果他不姓孫,根本沒有機會指揮這樣的戰鬥。德不配位,任過其能,受挫是遲早的事,隻不過遇到黃權,這一跤摔得狠了些。

    如果其他蜀軍將領認為自己也能像黃權一樣擊敗吳軍,那就太真了,最後的下場未必能比孫權好。

    讓曹操無奈的是,輕敵情緒一旦滋生,憑言語是解決不聊,隻有戰場上的挫敗能夠讓他們頭腦重新清楚。吳軍訓練有素,能在孫權受挫的情況下穩住陣地,有序撤退。蜀軍能不能做到,他卻沒把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