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衡,你看呢?”

    “陛下都覺得不錯,臣妾自然更沒意見。”袁衡眼神流轉,笑意盈盈。“陛下,要我,我這個阿衡名不符實,倒是姊姊更配得上這個名字,你對不對?”

    “有權有衡,方能治國。”孫策抱著膝,歎了一口氣。“可惜我孫家的那個權總是提不起來。”

    見孫策為孫權感慨,袁權、袁衡默契地閉上了嘴巴。

    秋收過後,郡縣的上計工作便逐次展開、

    臨近的郡縣開始將收繳的租賦送到行在,每都有大量的船隊、車隊從不同的方向駛來,如百川歸海,匯入洞庭周邊的幾個大倉。其中一部分轉裝了船隻後,直接進入夷水、沅水,為孫翊、周瑜、呂範三路大軍近十萬將士運送錢糧、物資。

    上千裏的水路,又是逆水而上,來回至少兩個月,最遠的甚至要三四個月,有不少人注定無法及時返回家鄉過年,路上消耗的糧食就占了一半甚至一大半運力,真正能提供給前線將士的最多三四成。

    十餘萬百姓提供了勞力和糧食,荊楚兩州的大族則承擔了大部分的軍費。雖然有一部分軍費又通過購買軍用物資回流到他們手中,畢竟還有不少分流到了豫章、汝南、潁川等郡,就連遠在海邊的揚州、徐州都從中分肥不少。

    軍中最受歡迎的海產品就來自沿海諸郡,從事海漁業的都賺得盆滿缽滿,甄家、麋家這樣的大戶自然不必,就連那些後入行的中戶都跟著水漲船高,賺得眉開眼笑。

    大部分人知道悶聲大發財,卻也不排除有些讓意忘形,宣稱打得越久越好。

    風聲傳到荊楚,荊楚大族坐不住了。

    有人開始質疑,除了安北都督府之外,這場大戰幾乎調動了所有能夠調動的兵力,又是陛下親征,軍中將士來自各州,憑什麽要荊楚出大頭,不足的部分才由其他州補足?

    就算荊楚就在前線,靠得最近,運輸的消耗最少,也不能這麽整啊,其他州是不是該多出一點,除了補足缺口,也補償一下我們荊楚人?

    比如竺大都督周瑜、安西大都督魯肅都是揚州人,揚州是不是該多出一些力?他們靠得也不遠嘛,還有長江水道,運送物資也很方便。

    比如安南大都督太史慈是青州人,青州人是不是也該多出一點力?就算不出力,至少也不能發戰爭財,把海產品賣得那麽貴,連有錢人吃海鮮都有些肉疼了。

    這些風言風語一傳出來,立刻遭到了相關州郡商饒反駁,其中數揚州商饒反駁最為犀利。

    照你們這麽,陛下還是我們揚州人呢,難道要由我們揚州出全部錢糧?

    各種各樣的奇談怪論先是私下裏流傳,後來慢慢有了公開爭論,又通過不同的渠道傳到了孫策耳鄭孫策一直沒有表態,直到武陵太守桓階、零陵太守趙儼先後當麵進言,他才表示酌情考慮,付三公議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