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信奉太平道的張角兄弟聚集百萬,八州並起,一心想建立一個新王朝,信奉師道的張魯卻在漢中建立了一方淨土,維持了三十年的太平。

    即使沒有黃巾起義帶來的打擊,太平道在學術上也很難有什麽成就。

    孫策轉身,沿著河邊的徑緩緩而校

    楊修跟了上來,亦步亦趨。

    “德祖既知病因,又將何以濟之?”

    楊修笑道:“既是陽亢,當以陰濟之,以求陰陽平衡。其實陛下之意也在於此,當初便以太極為名,隻是時局所限,難免有所偏頗。如今下將定,當有所更化。儒生尚虛,陛下以實救之。百工重實,陛下以徐公河之虛救之。然而儒學也好,百工之學也罷,皆是經世之實學,當以道門之虛救之。”

    孫策莞爾。楊修的是道門之虛,而不是師道之虛,看來他對師道也並非全盤接受。

    “你的道門是師道?”

    “非也。臣所的道門,乃是下修道之人,並非獨指師道,太平道亦在其中,左慈、於吉等修習神仙方術之人也可以算,甚至於蔡伯喈等研習《老子》《莊子》等學問的學者也算。”

    孫策有些糊塗了。他能理解道家學對內心世界的作用,可是這和皇權傳承有什麽關係?

    麵對孫策的疑惑,楊修略帶得意地笑了。“陛下,老子重無為,莊子崇率性。若為君者無為而治,為臣者率性而活,君不貴而臣不賤,各安其位,互不相害,又有幾個人關注誰是君?有漢四百年,之所以為帝位父子反目,兄弟為仇,不就是因為禍福在上,生殺在手,為君者不可以一日無權,為臣者不可一日失寵,不得不殺所致?”

    孫策轉頭看看楊修。“德祖,你最近輕狂得很,是不是覺得自己還是十四五歲的少年?”

    “陛下,臣這是率性。”楊修嘿嘿一笑。“當然,若非陛下內聖外王,臣也不敢如此直言。”他頓了頓,又道:“臣以為,陛下心向往之,卻又擔心欲速則不達,故而猶豫。”

    孫策很詫異,既欣慰,又有些不安。“德祖,何出此言?”

    “陛下,臣雖不敏,卻在陛下左右十年。陛下的心意,臣多少能感知一二。”楊修一聲輕歎。“不瞞陛下,臣嚐與老父起陛下,老父亦有此感,既敬佩於陛下銳意革新,又擔心陛下過猶不及。”

    孫策微微一笑。“德祖,你此言怕是不實。在楊公心中,朕隻怕已經太過了,當懸崖勒馬才是,否則悔之晚矣。”

    楊修笑而不答。

    孫策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以老莊濟孔孟,這是個辦法,也是後世的實踐經驗證明有效的途徑。隻不過那是被動而行,如果現在能夠主動調整,效果應該會好得多,少走一些彎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