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沒有見全柔,隻是調整了他的職務,將他調回中軍任職,和他外放之前的職務一樣。

    全柔雖然後悔,卻不敢多什麽,老老實實地上任了。

    孫策隨即召見了董昭,進行履新之前的接見,隨行的還是軍師崔琰。和董昭、崔琰完了公事後,孫策問起了崔琰的兄長崔瑜。崔瑜因冀州之戰時選擇了劉備,不曾想劉備也沒能支撐多久,很快就亡了國。崔瑜被迫跟著投降,賦閑在家,求到崔琰麵前,想討個官做。

    全柔當時任鎮北將軍,安排一個千石以下的職位是很輕鬆的事,但這件事被崔琰否決了。孫策很好奇,很想知道崔琰是怎麽想的。

    崔琰倒也坦誠。他崔瑜有兩個問題,不宜立刻擢用。一是崔瑜是降臣,沒有功勞,當初獻大陽還有詐降的嫌疑。如果立刻擢用,起不到懲戒的作用,會給現有的官吏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再努力也不如投降;二是崔瑜本人有投機心理,這並非為官的正確心態。做官當以盡忠守職為上,不應該唯個人前程是圖。如果不調整好心態,崔瑜以後還會犯錯誤。

    所以,他建議崔瑜在家讀幾年書,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崔瑜冉中年,學問的底子也是有的,如果能靜下心來,以後慢慢升遷,高官厚祿不敢望,縣令長還是有機會的。

    孫策對崔琰的應對很滿意。不管他是真誠,還是故作姿態,他的處理方式還是周到的。

    這也讓他對全柔更加失望。

    孫策在中山停留了一段時間,主要考察幾個內容:一是溝通幾道主要河流的互通工程,二是冀州尤其是冀北的生產恢複,三是通往草原的商路。

    前兩項完成得都不錯,第三項卻有些問題。原因也簡單,商業規模越來越大,貨幣不足,現在很多生意隻能以貨易貨。草原上的產出有限,除了馬匹、牛羊,就是各種皮貨,價值遠遠不及中原能夠提供的商品。中原商人為了銷路,不得不主動降價,實際上利潤在下降。

    除此之外,冀州還要承擔燕州各郡駐軍的物資供應,負責也比較重,在民間有些怨言。

    孫策問董昭、崔琰有什麽辦法。

    董昭沉『吟』了良久,最好的辦法還是尋找新的金礦、銅礦,鑄更多的錢幣,這才是治本之道。工商業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貨幣,否則物價必然下跌,辛苦發展的成果都便宜了外人。不過找礦不是一兩的事,倒不如想辦法將百姓手中的黃金集中起來,解燃眉之急。

    董昭詳細的解了一下自己的辦法。他的想法並非憑空而來,是從債劵的辦法推衍出來的。當初孫策推行債劵的時候,便賦予了債劵一定的流通功能,董昭稍作改動,建議孫策發行特種金屬貨幣,以代替一定數量的黃金,緩解貨幣不足的困境。由黃承彥研製的合金成本高,大麵積用於武器裝備太浪費,用於鑄幣倒是可校

    孫策很感興趣,問董昭,百姓手中的黃金很多嗎?

    董昭沒話,轉頭看著崔琰。崔琰點點頭。冀州百姓手中的確有不少黃金。一部分來自於多年的積累,一部分來自袁紹的賞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