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象台一晤後,荀彧打開了思路,製禮迅速推進,很快就拿出鄰一個草案,提交公卿討論。

    新朝鼎立有很多儀式,曾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祭,以示君權神授。但孫策偏偏申明不信命,荀彧之前之所以遲遲沒有進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荀彧保留了祭的儀式,但是將祭的意義修改為道法自然,崇尚實事求是的研習道,並遵循道來治人事,而不是閉門造車,從各種經典中尋找牽強附會的理由。

    理所當然,祭的地點定在了觀象台。

    這個改動雖然有一些異議,但大部分公卿表示同意。儀式保留了,而且更加隆重,既尊重了傳統,又賦予了新意,有新朝氣象,也符合吳王一直以來的理念。

    祭之外,荀彧又增加了一項:祭地。大致儀式與藉田類似,以示子重農之意。民以食為,農為百業根本,種地的農民——如今稱為農士——更占據了下戶口的九成,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祭地時,邀請各地農士代表參與盛會。

    因為吳王倡男女平等,荀彧將蠶禮一並納入其中,農士代表將以夫婦為單位。

    祭在觀象台,有現成的建築,無須新建。祭地則需要新建一座台,以各州所獻之土築成,取名先農台,既表現重農之意,也有各州貢土臣服之意。

    祭地之後是祭祖。這個祭祖不僅僅是祭孫氏祖先,更要祭曆代先賢。荀彧提議在太學中建先賢台,繪曆代先賢圖像於其中,召集太學諸教授、學子聚講,各州使者,百業代表與會,以示重人之意。

    祭地人之後,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大致按既有禮儀,隻是取消了一些繁瑣的步驟,加之簡化,保留臣君相待以禮的核心,酌情提高了臣的地位,減少了跪拜的次數。尤其是國是院,因為都是老臣,跪拜不便,除了必要的跪拜禮外,大多以拱手禮代替,以示重老之意。

    禮製草案一出,爭論不可避免,但眾臣的總體意見還是積極的。新禮最大的特色一是簡潔,一是尊重。沒有刻意展示皇權的威風,比叔孫通所製之禮多了幾分人文關懷,自然得到了眾臣的支持。甚至有齲心荀彧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可能引起吳王的反感,草案無法通過。

    孫策很快通過了這個草案,隨即下詔公卿上書提出修改意見,由荀彧、禰衡統籌修訂,爭取盡快拿出一份可以施禮的方案。

    禮製的原則、框架通過,剩下的便是細節。很快,幾套具體的禮儀製度便送到了孫策麵前,有些禮儀要進行演習。孫策的日程中便多了一項內容:每演禮,免得到時候出錯,被人笑話。

    蔡邕、荀彧兩對父女成了禮儀導師,每出入王宮,教導宮中男女老少。

    建業城內也掀起了一場演禮的活動。吳王登基之時,會有各方代表齊聚建業,身為大吳國都,首善之區,建業人自然不能失禮,被人笑話,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練習行禮之人,就連船娘、報童攬活時都不忘秀兩句文縐縐的禮貌用語,讓陸續趕到的四方使者大為讚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