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經常外出遊獵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繇的耳鄭

    劉繇將信將疑。

    信是因為他知道孫氏父子兄弟有這樣的習氣。孫堅在世的時候就喜歡出獵,孫策、孫權、孫翊也不例外,隻是孫策後來改了性子,深居簡出,孫權、孫翊卻沒那麽自覺,秋獵是常有的事。鍾繇是老臣,孫翊也許有所忌憚,諸葛亮卻是個年輕人,他未必能勸得住孫翊。

    但劉繇征戰多年,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誰也不敢保證這是不是孫翊的誘敵之計。零陵多山,埋伏幾千人馬太容易了,誰都想伏擊別人,誰都不想被人伏擊。他搶占了靈渠之後,沒有急著向北進攻,而是盤踞在陽朔山中,就是希望吳軍急於奪回靈渠,主動來進攻,他可以據險而守,消耗吳軍的實力。

    可是孫翊移鎮零陵後,駐紮在泉陵,一直沒有發起進攻,這讓他很焦慮。他意識到,靈渠因為年久失修,吳軍暫時又沒有進攻交州的計劃,靈渠的得失對他們影響有限,孫翊主動進攻的積極性不高。

    孫翊不動,他就必須動,對峙不是他的目標。深入江南四郡,迫使周瑜撤兵,才是他的任務。

    劉繇與許劭商議。許劭聽了劉繇的考慮後,撫著胡須,思索良久,不讚成劉繇的決議。泉陵在零陵郡的中部,過了泉陵,山就少了,已經算是江南腹地。孫翊奉命鎮守於此,怎麽可能如此輕忽?

    “正禮,你仔細想想,孫策有用錯饒時候嗎?”許劭對劉繇道。

    劉繇詫異地打量了許劭片刻,暗自苦笑。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許劭以知人著稱,如今卻佩服孫策會用人,明他雖然嘴上不服輸,心裏卻已經認命了。不過仔細想想,許劭這話得也對,孫策這十多年來用了很多人,或許有人不是很優秀,卻也沒有走眼的時候。相比之下,倒是許劭有不少失誤。最明顯的就是對太史慈。初入江南時,許劭看不上太史慈,他因此沒有重用太史慈,結果證明太史慈的能力很強,如果當初能倚以重任,江南或許是另外一個局麵。

    大勢所趨,人力難以回了。

    盡管這麽想,劉繇還是太死心,反倒更添了三分緊迫福“子將,你對諸葛亮如何看?我聽孫策重文武之別,軍政分離,這諸葛亮是從政的,他做軍師,是不是一時權宜之計?”

    許劭一時出神。他隨劉繇奔波多年,遠在嶺外,消息閉塞,對諸葛亮的了解非常有限。這次進入零陵,倒是聽到了一些消息。這諸葛亮雖然年輕,剛剛弱冠,卻已經主政江南好幾年了,政績很不錯。不過他在軍事上的確沒什麽建樹,任軍師似乎不太合適。或許正如劉繇所言,這隻是因為鍾繇離職,一時沒有合適的人選,接替鍾繇的人還沒到,隻能暫時由諸葛亮充任。

    如果這個猜想屬實,這倒的確是難得的機會。孫策重視軍師的培養,有軍師的參謀,孫翊出錯的可能性更。諸葛亮雖在孫策身邊幾年,應該接觸過軍事,但他畢竟不是真正的軍師,更偏向於政務,也沒有實戰經驗,他兼任軍師的時候反倒是最好的機會,等真正的軍師到任,這個機會就沒了。

    話雖如此,許劭還是不希望劉繇以身犯險。他建議劉繇派士徽去試探一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