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桓笑道:“大王是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進步還是退步,要看你是不是言之有物。若是真能從邘城受益,那就是進步。若隻是學會了巧言佞色,那就是退步。休穆,多一些柔道,少一些棱角,固然不是壞事,可若是因此失了本真,將心思用在巧飾上,則難免得不償失。”

    “大王所言甚是,臣正打算向大王進計,請大王看看臣有沒有進步。”

    “哦?什麽計?”

    “破邘城之計。”

    孫策興趣大增,招招手,示意朱桓靠近一些。“來聽聽。”

    “喏。”朱桓向前再進半步,與孫策隻有一步之遙。對君臣而言,這已經是極親密的距離。朱桓深受鼓舞,起了他的想法。在他解的時候,那中年掾吏一直站在不遠處,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朱桓的計劃和陸遜的相信。邘城有地利,足以平衡吳軍的優勢,強攻比較難,長期圍困的消耗又比較大。因此,從外部攻擊比較難,當從邘城內部考慮破城之道。

    邘城內的將士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山軍,其中又以冀州兵為主,城上的弓弩手大多是冀州兵;一部分是河內郡兵,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內,是世家豪強的部曲,有一定的戰鬥力,野戰不足,守城卻還湊合。邘城規模,容不下太多的人口,所以中山軍也好,河內兵也罷,家屬都不在城鄭中山軍的家屬去了並州,河內兵的家屬大部分還在河內,如今已經成為吳國之民。

    朱桓的計劃就是發布最後通諜,讓人去邘城城下勸降,不管是中山軍還是河內兵,隻要願降,就可以免死。錯過這個機會,以後想投降也沒機會。井關失守,邘城已是孤城,大家心裏都清楚邘城失守隻是時間問題,如果有機會投降,絕大部分人都會投降。沒有了足夠的兵力,邘城再險也守不住。如果司馬懿不準將士們出城投降,那他就會成為河內公敵,千夫所指,甚至可能激起叛變。

    總而言之,這是以搏大之計,有百利而無一害。

    孫策打量著朱桓,笑笑。“司馬懿當如何處置?”

    朱桓轉了轉眼珠。“司馬懿若降,自然由大王任置。若是不降,那就是自尋死路。”他遲疑了片刻,又道:“大王,臣聽,河內名士楊俊對司馬懿頗為認可,他是個人才。”

    “你覺得司馬懿可用?”

    朱桓抿了抿嘴,欲言又止。他知道孫策冷落司馬防,也知道陸遜派人追殺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再聽到孫策這句話,他知道司馬懿必死無疑。孫策並不喜歡殺人,曾經寬恕了很多必死之人,比如何顒,這次如蔥視司馬懿,多少有些意外。

    “臣與司馬懿素昧平生,不敢斷言,一切唯大王裁斷。”朱桓略作權衡,決定放棄。如果孫策肯放過司馬懿,他當然可以給河內人一個麵子。孫策不肯放過司馬懿,他也沒必要觸黴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