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午,難樓親自趕到馬城,拜見沈友,獻上提脫的首級和豐厚的禮物。

    沈友接見了難樓,但不怎麽熱情,臉上連笑容都沒有,隻是靜靜地看著難樓等人。難樓被他看得遍體生寒,不敢輕動。難樓如此,其他人更是膽戰心驚,連大氣都不敢喘。

    良久,沈友不緊不慢地問道:“大人貴庚幾何?”

    難樓如釋重負,連忙躬身回答。“老朽六十有七。”

    沈友“哦”了一聲,點點頭。“不容易。”然後又不話了。難樓剛放下的心又忐忑起來。不容易是什麽意思,他不會是想殺我吧?

    沈友稍坐了一會兒,就起身離席,留下龐統招待難樓等人。龐統與沈友不同,他很隨和,與難樓等人談笑風生,有問必答。難樓漸漸放鬆下來,問些中原的形勢。龐統便將這十多年來的形勢變化大致了一遍,又簡單介紹了沈友的情況。

    難樓人老成精,慢慢聽出了龐統的意思,明白了沈友為什麽沒有好臉色。沈友是江東人,是吳王嫡係,他到了幽州,與太史慈分掌東西部,不能被太史慈比下去,結果他遲遲不肯稱臣,沈友自然不悅。

    難樓意識到了危險。如果沈友不承認他是主動稱臣,而是被迫投降,結果將完全兩樣,上穀、代郡烏桓的獨立性很可能會被剝奪。樓麓年輕,掌控能力不足,根本不是漢饒對手。如果他沒有獨立性,與閻柔一樣成為沈友的部下,能活幾年,誰都不清。

    當務之急,要力所難及的彌補之前的過失,不管這個過失是誰造成的。

    難樓拐彎抹角的問起了對上穀、代郡的後續安排。龐統心知肚明,趁勢解釋了吳國的邊防政策。首先一點,邊塞以內,不可能再容忍不受朝廷控製的屬國存在,烏桓人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歸化,成為編戶;一是出塞。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歸化成為編戶,就要繳納各種賦稅徭役,但也是可以享受朝廷的撫恤,比如受災的時候可以得到賑濟等等。出塞可以保持既有的生活習慣,不受朝廷控製,但弊端也很明顯,他們與朝廷之間就是敵對的關係,隨時可能發生衝突。

    聽完龐統的介紹,難樓花白的眉毛緊緊的蹙在一起。烏桓人與匈奴人、鮮卑人不同,他們與漢人走得太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的獨立過,也無法徹底分割。絕大多數烏桓人都習慣了塞內的生活,出塞之後能不能生存下去,誰也不清。但歸化也不是他們希望的,尤其是他這樣的部落大人。不歸化,他們就是部落之王,部落裏的事都由他們了算,一旦歸化,他們很可能失去對部落的控製權。萬一哪漢饒朝廷要將他們調離駐牧地,他們怎麽辦?沒有了部落,他們就是待宰的羔羊。

    難樓一時難以決斷,婉轉的對龐統,這件事關係重大,我要和其他人商量一下,比如鹿破風。

    龐統笑著同意了。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