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笑了。這董和做事有章法又不失靈活,比龐山民更勝一籌。他接過文稿,輕輕拍了拍。“好,我抽時間讀一下,最遲明早給你回複。”

    董和驚訝地看了孫策一眼。他知道孫策很忙,就在他請見的時候,孫策帳外還等著一群人呢,估計他今都不得閑,明早給回複,未免太倉促了些。也許他不是自己看,而是讓身邊的僚佐看吧。他也沒多想,躬身應諾,又了幾句,退了出來。

    出了大帳,董和便看到了龐山民。龐山民將他拉到一旁,起楊修要他借糧的事。董和皺了皺眉,默默地盤算了一下。“十萬石有些困難,弘農雖然沒有安置黑山軍的任務,但是出山定居的百姓也不少,冬要懇荒、整修水利,明年還要種子,我隻能抽調三萬石給你。”

    “才三萬石啊?”龐山民有些失望。

    “不過還有一個解決辦法。”董和道:“你可以抽調一些勞力到陸渾、宜陽一帶墾田、修路、疏浚河道,他們的口糧可以由弘農來供應,一個勞力一個月用糧一石八鬥,到年底還有三個多月,一萬人就可是五萬八千石,兩萬人就是十一萬六千石,比你要的還多。”

    龐山民斜睨了董和一眼,冷笑道:“嘖嘖嘖,就你董幼宰會算帳,我不會算?第一批定居的黑山軍總共才多少勞力?全派到弘農去幫你幹活,我河南拋荒的田不用墾,河道不用疏浚?”

    董和攤攤手,笑而不語。

    兩人正著,帳中出來一個少年侍從,將一份文書遞給董和。董和接過來一看,正是他剛剛遞交給孫策的文稿,翻開一看,卻見文稿裏用朱筆批了幾句,還修改了兩個不太通暢的字句,顯然是仔細看聊。

    “這是大王的筆跡嗎?”

    “自然。”少年侍從麵帶微笑,一副習以為常的模樣。“大王,董府君的文章很好,簡明扼要,理透徹。隻是若要發表,還要在文句上稍作潤色。也不用太費事,如‘八月秋風起,兩岸稻花香’即可。”

    完,少年侍從拱手再拜,轉身回去了。

    董和和龐山民相視而笑。“八月秋風起,兩岸稻花香”是董和與龐山民唱和的詩句之一,沒想到孫策也知道。董和打量著文稿上的批注,感慨地搖搖頭。“大王博聞強識,令人歎為觀止。”

    “靜能生慧,大王修道有成,有金聲玉振之境界,博聞強識又算得了什麽。”

    ——

    代郡,桑乾。

    明月初升,照在淺淺的治水(桑乾河)上,波光粼粼,水聲潺潺,寧靜而安詳。

    沈友挽韁而立,看著遠處的山巒,眼神寧靜。夜風吹起他的衣角,獵獵作響。

    龐統裹緊了狐裘,看看沈友,欲言以止。這塞北的氣與中原果然不同,這才八月,氣就冷得讓人受不了,尤其是這夜風,像針似地往衣服裏鑽,不穿皮裘簡直受不了,真不知道冬該怎麽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