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權挨個兒拜訪來見孫策的老臣們,也不鬧,問了安,輕聲細語地明來意,然後就默默垂淚,讓人不忍拒絕,明知這件事不好做也隻能應下來。

    他們在仕途上打滾了大半輩子,個個煉成了精,很快就明白了袁權的來意。孫策不願意他們在眼前晃悠,又不能冷落他們,寒了下士饒心,讓袁權來給他們出難題,逼他們主動遠離吳國的朝堂,最好是躲到孫策、袁權永遠看不到他們的地方去,要不然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既然可以有十周年,當然也可以有十五周年、二十周年,甚至每年清明都來一趟。

    雖就此致仕多少有些遺憾,畢竟是有頭有臉的名士大臣,沒人願意忝著臉,湊上去挨打。也不用互相通氣,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上書請罪,希望能回鄉自省,安度晚年。

    士孫瑞也不例外。他沒有親自上書,而是由兒子士孫萌代擬。士孫萌正當壯年,當然不能跟著士孫瑞一起回家。他文采不錯,讓他代擬上書,至少有一個讓孫策見一見的機會。

    這一招很管用,負責文書的王粲見獵心喜,主動向孫策推薦,並評點了幾句其中的佳句。孫策不願意老朽們充斥朝堂,指手劃手,卻不想一網打盡,能用的還是想用的,士孫瑞就是其中之一。借著王粲的推薦,孫策召見了士孫萌,並讓他轉告對士孫瑞的禮敬,召他單獨見麵。

    士孫瑞多少有些詫異,卻還是來了。兩人敘了敘舊,孫策便向士孫瑞谘詢起關中的形勢,請教解決之道。士孫瑞開始不願意,後來見孫策誠懇,這才敞開了心扉,將自己對關中形勢的意見一一來。

    關中的問題之所以複雜,在於利益製衡,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獨大。這本是先帝為盡快穩定關中的權宜之計,如今卻成了孫策的麻煩。不過要解決也不難,唯生死和利益而已。

    生死是劉氏宗室,作為前朝皇族,這些劉氏宗室自然擔心被孫策清洗,所以緊緊抓住手裏的兵權不放。隻要大王能夠宣布赦免他們,不要他們的命,他們自然不會主動挑釁。如果再能給他們一點利益,他們會很樂意為新朝效力。

    利益則是涼州人,包括董卓舊部、韓遂馬騰以及楊阜、閻溫等新銳。

    董卓舊部在關中的力量有限,隨著董越投降,胡軫戰死,隻有武威太守牛輔還有一定的實力。牛輔是粗人,有勇無謀,唯賈詡之命是從,隻要賈詡一封信,牛輔就會俯首稱臣,否則不用孫策費心,賈詡就會先收拾他,就像收拾胡軫一樣。

    韓遂、馬騰與孫策的關係很深,士孫瑞沒有多。至於楊阜、閻溫等人,士孫瑞倒是有些想法。

    對涼州人,尤其是有一定學問和見識的涼州人來,最重要的是什麽?不是官職,不是富貴,而是尊重和機會。隻要你尊重他們,賞識他們,願意給他們機會,而不是把他們當作野蠻人,他們就滿足了,哪怕眼前的利益少一點,他們都不會計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