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河東的情況,呂蒙還對並州的戰局提出不少意見。劉備敗亡,王蓋、王淩等人遁逃,為了翻越空倉嶺,他們放棄了大量的輜重和戰馬,並州軍元氣大傷,正是乘勝追擊的時候,呂蒙建議立刻發動對並州的進攻,迫使王蓋等人無法休整,以期盡快平定大河以北。

    呂蒙的反應正如孫策預料,接連大勝之後,盲目樂觀的情緒在軍中滋生蔓延,呂蒙也不例外。孫策隨即下詔,親率中軍移駐洛陽,準備對並州的軍事行動,並召諸將齊聚洛陽議事。

    詔書一出,羽檄飛馳,關東騷動。

    ——

    樓船入長江,溯肥水,經巢湖,過合肥西。

    孫策坐在樓船之上,看著兩岸的起伏的丘阜,心潮起伏。別人不清楚,他卻知道這裏在原本曆史上的影響力。孫權坐斷東南,一心北上平定中原,卻屢次受挫於此,並且成就了張遼的赫赫威名。

    並非孫權無能——雖然他的確在軍事上不太行,偏偏又不服氣——而是地理限製太明顯,即使他現在有了一定的技術優勢,如果沒有足夠的戰馬,在合肥附近麵對以騎兵稱雄的魏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李典守城,張遼、樂進出擊,僅從這個安排就足以看出曹操用兵高明,對麾下將領優劣一清二楚,能用其長,避其短,強強聯手,將戰力發揮到極致。如今的曹操雖然比曆史上的曹操弱了不少,但他能在無險可守的兗州站穩腳跟,逆襲袁紹,憑山川之險,守住益州也不是什麽難事。

    更何況他手裏還有皇長子,還有遺詔,比劉備那個來路不正的皇叔硬氣多了。

    益州之戰將是一場硬仗。

    既然不可避免,那就直麵困難。如何把益州和曹操當成一塊磨刀石,鍛煉出一批真正能獨當一麵的大將,還要維持不同派係的利益平衡,這是他目前要考慮的問題。

    腳步聲響,淩統快步上了飛廬,來到孫策麵前。

    “大王,荀軍師的奏疏到了。”

    “怎麽?”孫策沒有接奏疏,隻是淡淡地問道。他關心結果,不關心荀攸如何措辭。

    “荀軍師拒絕了。他年齒漸長,又連年征戰,身體疲憊,承擔不了軍師處的繁務重任。且他這幾年潛心研究益州、竺形勢,略有心得,也不想半途而廢,希望繼續留在益州戰區效力。”

    孫策滿意地點點頭,沒有再什麽。果然如周瑜所,荀攸是一個極其聰明,甚至聰明得過了頭的人。他知道主持軍師處不是好差使,索性拒絕了。他的奏疏要存檔,必然經過軍師處,那些汝潁籍的軍師、參軍看到這封信,知道是荀攸不肯來,就算心裏有什麽想法也不好多什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