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裴潛的消息,得知安邑落入呂蒙之手,衛覬大驚失色。

    與裴潛不同,他就是安邑人,大半家人在安邑城中,還有數百族人在城外的莊園裏,安邑失守,城裏的家人成了呂蒙的人質,他是堅持既定方案,支持劉備,還是向孫策俯首稱牙,就成了他必須麵對的問題。

    反複權衡後,他決定繼續堅持。當年孫策為蔡琰鳴不平的場麵深深的烙在他的腦海裏,讓他這麽多年都抬不起頭來,一想起就恨得咬牙切齒。如今孫策勢強,蔡琰名重,若是河東落入呂蒙之手,成為吳國的屬地,衛氏就徹底完了。就算孫策不會親自出麵,也會有人秉承上意,對衛氏趕盡殺絕,盡情羞辱。

    與其如此,不如孤注一擲,奮力一搏。

    衛覬隨即請見劉備,明情況,並提醒劉備安邑的意義,請劉備立刻出兵。

    劉備當然清楚安邑的意義。河東不僅有鹽有鐵,百姓富庶,能提供他急需的物資,還能掩護並州,威脅關鄭一旦失去河東,河內三麵受敵,他很可能也守不住,隻能退守並州——如果能奪取並州的話。

    但出兵河東並不是就行,他兵力不足,無法成校包括河內世家的部曲和新招募的士卒在內,劉備現在有步騎四萬。他準備派張飛、張合率領一萬步騎入並州,還要留下足夠的兵力守河內——魯肅有水師,隨即可能渡河攻擊——剩下的人馬不足以攻取安邑。安邑是河東郡治,很久以前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城堅池深,有呂蒙率領的三千吳軍精銳防守,沒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攻克。

    這時,司馬懿提出了意見。河東必取,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重點不是攻安邑,而是阻擊援軍。

    增援安邑的援軍有三種可能:最近的當然是駐紮在弘農的蔣欽部,其次是目前還在洛陽的魯肅部,最後是關中的涼州軍,包括胡軫率領的董卓舊部和楊阜等涼州新銳控製的士家。但關中之變來得太突然,很多人都沒有準備,包括楊阜等人在內,絕大多數人都猶豫未定。即使有賈詡的配合,楊修也需要時間穩定關中,不太可能迅速派出援軍,增援河東。至於蔣欽,他兵力有限,又負有守衛弘農的責任,在關中形勢不明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增援河東。

    剩下的隻有魯肅,但魯肅的困難也不。從河南增援河東必須先渡過黃河,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在孟津渡河,一是在陝縣渡河。如果在孟津渡河,攻擊前進,等魯肅趕到河東,至少要半個月,甚至止步河內,根本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如果在陝縣渡河,他隻能用民船——冬水淺,水師經過三門峽的可能性極——無法保證糧道安全。

    就算渡了河,魯肅還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騎兵。他的騎兵數量有限,估計不超過千人。中山軍有騎兵萬人,在河東境內交戰,又有河東世家的人力、物力支持,優勢明顯,穩操勝劵。擊敗魯肅之後再攻安邑,把握要大得多。若是王蓋等人能夠服或者擊殺閻溫,控製並州,再帶著太原、上黨的並州軍增援,自然有足夠的兵力攻取安邑。若是遷延不決,等閻溫收到河東生變的消息,做好了準備,那就麻煩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