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紘也端起茶杯。“大王謬讚,臣愧不敢當。與大王及同僚相比,臣癡長幾歲,所見略多,可是與數千年的曆史相比,這幾歲不過一瞬,不值一提。且年歲漸長,精力不濟,隻能查漏補缺,不能力行開拓,與大王及諸位相比,臣已經是老牛破車,走不了多久了,隻能寄希望於來者。”

    孫策似非笑非。“張相似乎有人要推薦?不知是哪位賢能?”

    “荀彧。”

    “荀彧?”

    “大王,荀彧正當壯年,又曾任尚書令,主持關中新政,有見識,有經驗,論對新政的了解,怕是隻在大王一人之下。他是汝潁當之無愧的俊傑,如今賦閑,汝潁人不知所歸,自然心有不安,多有揣度。常言道,綱舉而目張,荀彧若能入仕我大吳,則汝潁人士安心,大王亦可得一賢臣,豈不美哉?”

    孫策喝著茶,沒吭聲。張紘得有道理,荀彧年近四十,不管是學識還是經驗,又或者是體力,都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汝潁士人中的影響力也無人可及,即使鍾繇也自愧不如。用了他,汝潁士人就有了主心骨,就不會胡思亂想了。他停下荀彧,本來也是這個目的。

    但他又有些擔心。汝潁的人才儲備優勢太明顯了,現在已經形成對其他派係的擠壓,一旦荀彧入仕,再引薦大量的汝潁士人進入朝堂,江東係卻來不及成長,怕是要像曆史上的曹操一樣被汝潁係架空,最後不得不用殺荀彧的手段來壓製汝潁係。

    與其如此,何必當初?他大可以再等幾年,等陸遜、朱然等江東俊傑成長起來,基礎穩固,再引荀彧入仕。張紘為人穩重,見識也是一等一的,他應該能看到這一點,這時候主動引薦荀彧,又是為了什麽?

    見孫策不表態,張紘也不著急,接著道:“大王,汝潁多奇士,但汝潁少名將。至少十年內,恐怕不會有什麽改觀。大王春秋正盛,勇冠三軍,下英雄俯首,麾下既有周瑜、太史慈、魯肅、沈友這樣的成年大將,又有陸遜、朱然、呂蒙、蔣欽這樣的少年英才,三十年內,無人可以匹敵大王對軍中將士的影響力。兵權在手,汝潁人再多,又能奈何?以臣估計,汝潁人之所以著急,正是因為他們知道時日無多,不得不鋌而走險。”

    “此話怎講?”

    “大王,新政施行十年,五州郡學、講武堂培養的人才已經陸續成為主力,政務堂的第一批畢業生也將在一年後走上不同的職位,用不了幾年時間,他們就會遍布郡縣,十年之後,隻怕在職官員中有一半出自政務堂,他們受新政之惠,念大王之恩,又有新學實務,豈是那些讀了幾年聖賢書的人可比?汝潁士人若想憑學問入仕,也就這幾年有機會,過了這幾年,他們就隻能去做學問了。”

    孫策深以為然,再次舉起茶杯,笑道:“張相以為,荀彧可任何職?”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