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學世家,琅琊伏氏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從伏勝到伏湛,再到伏完,累世傳經,以讀書為業,是名符其實的讀書人。

    但書讀得好不代表就有才幹,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伏完就是典型。他出身高貴,修養氣度都無可挑剔,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不能辦事——以他的身世,也不需要他有什麽辦事的能力,隻要安穩度日就好了。

    然而現在他卻不得不承擔起責任。他也許對富貴沒什麽追求,但他不能不為女兒、外孫的安全考慮。皇長子還在繈褓之中,女兒伏壽也隻是一個貴人,並沒有皇後的身份,而朝中掌握實權的大多是關西人,伏家既不掌權,也沒有實力強大的盟友,如果有人想矯詔篡位,殺了伏壽和皇長子,簡直易如反掌。

    宗室齊聚長安,有資格繼位的人選比比皆是。一旦這樣的事發生,得失的不僅是皇位,還有女兒和外孫的性命,甚至有可能牽連到伏氏一門。

    伏完亂了方寸,僅有的理智讓他沒有輕易向楊修問計。他雖然不諳世務,這一點常識還是有的。孫策這個大將軍可不是什麽良善之輩,朝廷有今,都是拜孫策所賜,楊修身為大將軍長史,也不會是為他伏完著想,他不過是這些梟雄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楊修看得真切,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起了最近的報紙。從子率騎兵突入兗州開始,他就授意禰衡寫係列文章,主要在兩個方麵落墨,一是從道義上,一是從戰術上。從道義上而言,這場戰事是袁譚惹出來的,袁譚率部入兗州,趕走了曹昂,劍指豫州,引起了孫策的反擊。這是兩個諸侯王之間的衝突,子介入於理不合。從戰術而言,子孤軍深入,不夠持重,萬一受挫,不僅會損兵折將,更有損朝廷尊嚴,主動挑釁卻不能戰而勝之,隻會讓人輕視朝廷。

    禰衡的文章以敢言著稱,雖然沒有直接指責子冒進,卻將劉曄罵了個狗血淋頭。劉曄在朝中聲譽一向很好,擁躉甚多,禰衡的文章一出,不僅秘書台群起而攻之,就連不少大臣都表示了憤慨,有人隻是私下裏議論,有人卻是當麵發作,有文的——寫文章對罵,有武的——直接找禰衡決鬥,不過他們都沒占到便宜,寫文章對罵,禰衡笑傲下,就沒怕過誰,比武決鬥,禰衡有全套南陽軍械,一對一的單挑,想傷他可沒那麽容易,一不心反倒可能被他手中削鐵如泥的長劍捅個窟窿。

    當然,穿著全套甲胄與人決鬥也成了長安笑談。然而笑歸笑,卻沒人能把他怎麽樣。

    伏完對時局很關注,當然會看禰衡的文章。現在形勢正如禰衡當初所料,他也很懊惱,不自覺的將責任推到了劉曄身上。他不能當著楊修的麵非議劉曄,反而問起了孫策的責任。

    “吳王身為藩臣,與子對陣,難道就合適嗎?”

    楊修笑笑。“國丈聽錯了吧,吳王什麽時候與子對陣了?”

    伏完惱羞成怒。“吳王雖未親臨前線,朱桓難道不是他的大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