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質回到昌邑的時候,董昭剛收到濟陽城破、冤句投降的消息。

    計算時日,吳質慶幸不已。他如果猶豫一下,遲走一,也許就成了呂範的俘虜,能不能逃出來,就看意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看來以後還有富貴可圖。

    吳質向董昭匯報了濟陽戰況,尤其是拋石機射出的鐵彈,鐵彈一發破樓,落地後聲如巨雷的威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兩想起來還有些膽寒,總覺得襠內有濕意。

    董昭之前已經經由董訪提醒,知道巨型拋石機的存在,此刻再聽吳質所言,心中雖然不安,臉上卻沒露出太多的驚異。濟陽、冤句都是縣城,失守是意料之中的事,定陶倒是很重要,但定陶已經被朱桓用騎兵封鎖,董訪想了很多辦法,想派人進城通知李進,都無功而返,白白折了幾十個勇士。

    看來朱桓早有準備,一心要用定陶來試巨型拋石機的威力,威懾兗州世家。定陶之後,便是昌邑。昌邑既是山陽郡治,又是州治,得失對人心士氣影響很大,無論如何都要堅守住。兗州能不能堅持到袁譚來援,基本上取決於昌邑能守多久。

    他有足夠的兵力,也攢了足夠的糧食,不怕朱桓圍攻,唯一的問題就是巨型拋石機。他雖然不太看得上吳質,但危急存亡之際,吳質能從濟陽逃出來,兼有智勇,又親眼見識過巨型拋石機的威力,殊為難得,是可用之人。

    董昭任命吳質為參軍,襄讚軍務,隨即向他征詢守城之道。

    吳質受寵若驚。他在路上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此刻見董昭發問,不假思索,建議董昭利用巨型拋石機移動不便,隻能借助樓船,不能上岸的弱點,放棄臨水的北門,退守內城。

    董昭沉吟不語。吳質的對策不能無用,但治標不治本。他奉袁譚之命,率兵守兗州,躲在城裏不出戰,坐等朱桓來攻,已經惹人非議,如果再連昌邑的外城也要放棄,退守內城,未免讓人寒心。內城空間有限,隻能駐紮一部分軍隊,不能收容百姓,難道讓百姓投降朱桓?

    況且在昌邑之前,還有定陶,他總不能看著定陶被朱桓攻破而不救。他和李進的約定是李進守城,消耗朱桓的銳氣,然後再內外夾擊,可不是見死不救。僅憑李進本饒兵力,他是守不住定陶的。

    吳質停了片刻,又道:“將軍,昌邑臨水,而江東水師強勁,於我軍威脅甚大。濟陽、定陶,包括昌邑都有此困。若想守住兗州,怕是要另選離水較遠的堅城,使江東水師無從發揮。”

    董昭眼睛一亮,重新打量了吳質兩眼。這個提醒很重要。兗州水係眾多,很多城池都依水而建,這本是好事,平時利於船隻轉輸,戰時利於守城,現在情況有變,江東水師擁有絕對優勢,可以利用水路來減輕物資轉閱消耗,還可以運輸重型器械,對守方非常不利。要想抵銷江東軍這個優勢,就應該選擇一個離水相對遠的城池,至少讓威脅最大的巨型拋石機無法直接到達城下,對城門產生威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