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朝廷的示威和賈詡的投機,孫策在戰略上選擇正麵迎戰,不給他們討價還價的機會。可是在戰術上,他卻不敢有絲毫大意,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加緊備戰。

    秋收已經結束,各郡縣的上計也都報了上來。今年算不上風調雨順,夏的雨水略多了些,收成與往年基本持平,南陽地少人多,餘糧有限,湖陽、穰城一帶的糧食又要供應黃忠的大軍,孫策隻能從廬江、丹陽調糧補充。

    就像江東子弟兵是他的殺手鐧一樣,揚州也成了他的穩固後方。在荊豫青徐都是前線的時候,揚州是唯一沒有交戰任務,可以安心生產的地方,前幾年的屯田初見成效,正好為大軍提供糧食,雖然緊張一些,難免捉襟見肘,卻不太可能斷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收到計相虞翻的回複後,孫策心裏有磷,從容備戰。

    一道命令發往南陽太守府。太守閻象、郡尉劉辟立刻行動起來,征發士卒、民夫。士卒主要負責本縣的防務,進駐縣城和要塞,民夫負責各種物資的運輸,必要時參加守城。除此之外,太守府還要安排人聯絡各印坊印刷宣傳用的報紙,明當前的形勢,引導百姓情緒,號召百姓做好應戰的準備。

    初平二年的那場大戰和屠城再次被提起,朝廷和西涼人都是罪魁禍首,沒有人願意南陽再遭受這樣的災難,響應號召,都拿起武器,準備痛擊來敵,保護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成了絕大多數饒選擇。一時間,南陽輿論洶湧,郡情激憤,隨處可見痛罵朝廷昏庸、西涼人殘暴的聲音,漸漸的,朝廷和西涼人就捆在了一起,分不清彼此。

    一個問題很快浮出水麵:一個以西涼人為主的朝廷還有資格統治下嗎?難道我們辛苦繳納的賦稅錢糧就是用來養肥西涼人,讓他們有力氣來南陽殺人、屠城?吳王愛民如子,我們為什麽不幹脆擁立他為帝,做他的子民,為什麽要讓吳人獨享這樣的榮耀和利益?

    沒過多久,就有報紙發出呼聲:大漢已死,吳王當進皇帝位,一統下。

    文章寫得很有煽動性,洋洋灑灑千餘言,幾乎占了整個幅麵,隻是作者卻陌生得很,以前從來聽過,雖然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不的轟動,影響力更大的世家、名士卻沒什麽反應,更多的人還在觀望。有人從文風上猜測作者是蔡邕弟子路粹,他這段時間撰寫文章為王莽翻案,名聲大噪,很多人都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文風比較熟悉。

    但路粹矢口否定。他不僅不承認,反而寫了實名文章嚴正聲明:作為大將軍府主記,我撰寫與王莽有關的文章隻是探討史事,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絕無其他用意。學術就是學術,請不要隨意類比,大將軍與王莽不是一類人,他們隻是看起來相似,本質上截然不同。大將軍根本不相信命、祥瑞那一套,更不會像王莽一樣弄虛作假,偽造祥瑞。

    文章一出,議論紛紛,有嗤之以鼻,路粹欲蓋彌彰的,有拍案叫好,路粹所言甚是的。但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的,他們都承認路粹有一點得對,孫策與王莽不是一類人,他甚至連儒生都不是,既不像儒生那樣唯聖人是從,也不喜歡儒生的繁文縟節、虛偽偏執。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但凡與孫策接觸過的人都知道孫策很隨和,隨和得近乎輕佻。他可以與普通百姓閑聊,也時常對聖人冷嘲熱諷,而且他的經學真的很一般,要他和王莽一樣,連王莽都不同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