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了周瑜與杜畿的匯報之後,孫策最後做出決定,加強荊州的情報網建設,凡是與關中朝廷和益州相關的事務都歸周瑜處理,一旦發現,以通敵論處。杜畿隻負責內部的監察任務,確保新舊世家豪強不會坐大,侵占江南發展的成果。

    借著這個機會,孫策向杜畿交了個底。他準備將刺史從行政體係中剝離出來,強化刺史原本的監察職能。在秦與西漢時,監察體係原本是與行政、軍事相並列的,zhongyāng有禦史大夫,郡縣有監,漢武帝時又設立十三州刺史,形成一個duli的體係。可是後來官製變遷,皇帝為了分丞相之權,加強了禦史大夫的行政職能,監察權則歸禦史台。再往後,到了東漢,刺史對州的影響力日增,也漸漸成了行政官員,最後更是改刺史為州牧,主掌一州軍政。雖然禦史台負責百官監察,由子直接控製,但監察職能卻在不斷削弱。

    這麽做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點不可忽視儒家重教化,輕法治。並不是儒家不,但儒家對法治的重視明顯不夠,依據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也讓法律條文有了更多的模糊空間,對地方勢力的約束力迅速下降。刺史、太守的權力太大,也是地方割據得以實現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孫策已經逐步在郡級重建尉職,分割太守手中的兵權,現在他打算恢複監的設置,剝離太守的監察權,在郡縣實現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並形成三個基本duli的係統,不再混淆。

    換句話,杜畿以後升遷就不是轉為太守,而是直接升任九卿。當然那是後話。就現在而言,最實際的問題在郡設立郡監。郡級的監察官本是督郵,是太守的屬吏,向太守匯報工作。設立郡監,提升監察官的品級、俸祿,督郵依然保留,卻從太守府剝離出來,由郡監負責。

    換句話,杜畿將增加大量的部屬,而這些部屬大多由他來推薦,是一個結私恩的大好機會。孫策不可能去考察每一個人,誰能做郡監,基本上由杜畿了算。

    杜畿並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有些擔心。孫策首先在荊州試行,這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他能力的考驗。做好了,他的前程不言而喻,孫策鼎立新朝後,第一任禦史大夫非他莫屬。如果辦砸了,不僅會影響孫策的改製,還會影響荊州的安定,而荊州現在是不能的。

    杜畿考慮了很久。“主公,事關荊州的穩定,臣以為風險太大,還是由其他州試行比較好。”

    孫策笑了。他非常清楚,變更製度的阻力極大。選擇在這個時候改製,又選擇在荊州試行,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