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笑笑,看向周瑜。周瑜道“若是如伯侯所言,朝廷先安內,則主公可以高枕無憂。五年之後,就算子能讓漢羌各安其業,關中的戶口也不足以與中原對抗。若朝廷欲借西征之勢,貿然出關,亦非大礙,主公隻需分部諸將,各守要塞,自可安臥。此二者,皆非臣所擔心。”

    “那你擔心什麽?”

    “臣擔心朝廷寵主公以不次之恩,待主公以不次之賞,召主公入關中主政。”

    孫策很意外。

    軍謀處推演了不少結果,唯獨沒想到這個可能。子西征大捷,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怎麽可能認慫,為他加官晉爵,再讓他去主政?就算穩妥起見,不倉促出征,也應該取杜畿之策,閉關殖穀,調和漢羌矛盾,積蓄實力。

    但仔細一想,如果子真的這麽做了,那才真的可怕。

    首先,他西征大捷,向下展示了他的能力,又招權臣入朝主政,展示了他的胸懷和氣度。既有能力,又有胸懷,堪稱明君。君明臣賢,自然是大漢中興有望,下饒期望值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要遠比子西征大捷帶來的希望更強烈。如此一來,孫策若是不肯入朝,就是違背下饒意願,成了禍下的罪魁禍首,子卻沒有任何責任。

    其次,若孫策入朝主政,朝廷麵臨的問題就成了他的問題。首先是關中人口的問題,其次是州郡割據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很棘手,而且對孫策本人不利。解決了關中的人口問題,朝廷的實力增加。解決州郡問題,首先要分解他自己的地盤,否則難以服眾。對他來,這是標準的損己利人。

    最後,就算孫策手段高明,像王莽一樣做一個權臣,慢慢蝕空朝廷,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王莽篡漢用了多少年?更何況孫策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他既沒有王莽那樣的家族背景和學術背景,子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孺子,有君臣之義在,孫策不能肆無忌憚,子卻可以慢慢積累力量,不定哪來個突襲,孫策就可能像梁冀、何進一樣家破人亡。就算孫策不給子機會,子沒有過失,他除了強行篡位,隻能陪著子慢慢變老。

    總而言之,這個方案對子最有利,對孫策卻是風險重重,前途未卜。

    “是公達的建議?”孫策看了一眼遠處正和郭嘉看風景的荀攸,心中暗凜。

    “還有子綱先生的意見。”

    孫策點零頭。薑,果然還是老的辣。相比之下,軍謀處的年輕人太多了,衝勁有餘,老辣不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明張、荀攸都鐵了心要為他效力,否則他們完全可以不,讓他吃個悶虧。

    “公瑾,伯侯得沒錯,你果然是一塊美玉,金玉良言啊。”觀看 首發 zui新 章 節 請到堂客行---手機地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