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毗鄰渤海灣,還怕沒飯吃?

    渤海岸的幽州、青州百姓很早就有出海打魚的能力,尤其是青州人,從薑太公封於齊國開始,漁業就是齊國的經濟支柱之一,煮鹽就更不用了。隻不過限於技術條件,漁民們的船都是船,禁不得風浪,再加上導航的水平不高,不敢遠離海岸,屬於海洋漁業是最基礎的近岸漁業。

    如今孫策已經有了更抗風濫樓船,牽星定位已經能讓他橫渡渤海,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在整個渤海灣打漁,收獲又豈是近岸可比?且海產品營養價值高,比糧食更耐饑,製成魚幹之類也方便攜帶,一艘兩千石的樓船捕魚,收獲足以和千畝土地的產出相當,可以大大的彌補右北平和遼西土地、戶口不足的弱點。就算還需要從中原轉運一部分,壓力也沒那麽大。

    甘寧直撇嘴,一臉的不情願。

    “不是真讓你打漁,是讓你護航,你也不用親自來,安排一個司馬或者校尉就校打漁的事由招募的漁民負責,今年先熟悉一下情況,看看可行與否。”

    甘寧轉怒為喜,眉開眼笑。

    孫策招呼他們入艙,讓諸葛亮拿出軍謀處擬好的方案,向太史慈、甘寧做解釋。按照這個方案,孫策打算抽調五艘樓船作為漁船,招募數百漁民專職打漁,再安排兩艘樓船負責安全,防止有海賊趁火打劫。冬有冰,儲存不會有問題,夏氣熱,不及時處理魚就會腐爛,所以決定用醃製的辦法,將打上來的漁用鹽醃起來,以利保存。

    對青州來,鹽的供應不是問題。萊州灣從薑齊立國起就是重要的海鹽產地。

    這件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首先要確定樓船捕魚的可瀉性』,遠離海岸和近岸捕魚的技術條件有不少區別,需要漁民們去『摸』索,還要製造趁手的工具。處理海產品也需要技術條件,這都需要慢慢去『摸』索。

    事情很多,但孫策相信方向不會錯,成功是遲早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在遼西沿海建立幾個基地做為補給點。最理想的地點是海島,鮮卑人、烏桓饒馬再快也無法渡過大海,攻到島上。在水師這一點上,孫策有絕對的優勢。

    太史慈、甘寧聽完都非常滿意,對軍謀處的方案讚不絕口,有了這個方案,輜重補給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公孫續也鬆了一口氣。孫策計劃越周密,他以後的日子越舒服,要不然和劉備做鄰居實在太危險的。

    “軍謀處雖然費了很多心思,但他們對幽州不熟悉,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究竟能不能實現,就要靠你們去驗證了。右北平、遼西、遼東屬國雖分屬三郡,但我們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伯嗣,這一點,你務必要和你叔叔清楚。”

    “君侯,你就放心吧。”公孫續胸脯拍得咚咚響。

    甘寧道:“你可別隻會拍胸脯,得拿出點誠意。做了右北平太守先給我們解決戰馬的問題,要不然再多的魚也沒你的份。”

    “那還用?”公孫續笑容滿麵。“先協助太史子義解決三千騎的戰馬問題,然後就幫你張羅。上了岸,先送兩匹好馬讓你過過癮,如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