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神采飛揚,為孫策解形勢。

    孫策擊敗袁紹,獨據五州,已經是當之無愧是的諸侯之霸。但他離一統下還有不的距離,主要概括起來是兩個問題:一是名分,二是騎兵。騎兵的問題好理解,江東缺馬,在水道縱橫的淮河以南問題不大,在中原也不會有太明顯的劣勢,但是一旦越過黃河,騎兵不足的劣勢就會放大,取勝的難度更大。

    但名分的問題比騎兵的問題更難。騎兵不足,還可以通過其他的優勢彌補,甚至可以通過繳獲敵饒戰馬來壯大自己,隻要足夠耐心,足夠謹慎,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但名分是人心,這是虛的,很難通過服、辯論來解決,唯一的辦法就是時間。

    漢高祖亡秦敗楚,一統下,但真正解決人心問題還是到董仲舒提出人三策,這已經是立國七十年之後的事情了。為什麽?因為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他既沒有貴族血統,也沒有過饒學問、道德,他憑什麽能夠成為下之主?憑什麽六國之後淪為臣隸,其他功臣血戰才來掙來的爵位幾世而絕,劉氏子氏卻能世襲?這個問題不解決,人心不一,皇帝之位也坐不安穩。

    即使董仲舒之後,質疑劉氏為帝的疑問也一直沒有停息。董仲舒的五德在劉氏找到了證據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因為根據五德,劉氏隻是五德之一,江山遲早要是易姓的。土德當代火德,黃『色』當替代赤『色』,這個法從孝宣帝朝就開始泛濫,直到王莽篡漢。

    王莽奢談複古,結果搞得一團糟,下大『亂』,新朝和秦朝一樣隻有短短的十幾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其失敗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禪讓這種不流血的革命是有可能成功的,比暴力革命更有優勢,損失更。王莽的失敗在於他治國理政能力的低下,而不是禪讓有問題。

    孫策的新政推行數年,已經展示了他遠超王莽的治國能力,而且他和拘泥古禮的王莽截然相反,他更實際,更願意為普通百姓謀利,這都是他的優勢。但他的劣勢也很明顯,他出身寒微,沒有名望,也沒什麽學問。王莽能夠禪讓成功,是因為王氏是外戚,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孝元皇帝的皇後,而且王莽本學問深厚,是一個博學之士,更符合儒生的標準。孫策在這一點上不能和王莽相提並論。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注定孫策隻能武力奪取。即使以武力奪取下,也無法以武力奪取人心,可以想象,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孫策都會麵臨這個問題。

    迎娶公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迎娶公主,再加上舜避丹朱的故事,可以效仿堯舜故事,行禪讓之禮,不僅少流血,還可以解決人心問題,縮短過渡時間,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行新政上。

    如果子反悔了,率兵攻擊怎麽辦?這也沒關係。孫策有愛民之心,下人隻是不希望他做逆臣,攻擊朝廷,卻也不會希望朝廷把他當逆臣,予以誅殺。當年王莽被免官,隱居新都,下人為他鳴不平。如今朝廷發兵攻擊孫策,他們難道就能讚同?這時候孫策予以反擊,名正言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