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與孫策相處這麽久,也知道孫策是個有分寸的人,沒有再什麽。

    孫策將士孫瑞等人帶到大營,看管起來。他限製了士孫瑞的自由,卻不折辱他。嚴格來,士孫瑞最多算見死不救,沒有太多的直接責任。他既不是倡議者,也不是執行者,隻是在有能力救饒時候沒有盡力而已。孫策留下他,為袁氏討還公道隻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士孫瑞知兵,他是皇甫嵩之外為數不多有能力掌兵的朝中重臣。論用兵能力,他比黃琬還要略勝一籌。

    這樣一個人既然送到麵前,自然不能讓他再回朝廷去。

    軟禁歸軟禁,談判繼續談,孫策召來張紘,讓他負責這件事。士孫瑞知道自己處境不妙,朝廷也沒有資本討價還價,問明孫策的要求後,便寫了一封詳細的報告,由孫策送往長安。

    在送出士孫瑞的報告時,孫策給蔣幹寫了一封信。

    ——

    子幾乎同時收到了楊彪的報告和士孫瑞的報告,得知楊彪喪失信心,將自己賣了三億錢,士孫瑞又被孫策識破行藏,軟禁在太湖,子心情焦灼,立刻派人召荀彧、劉曄前來議事,又派人召司徒掾劉巴與會。士孫瑞外出的這段時間,劉巴全權主持司徒府,已經是無名而有實的司徒,與宮裏的荀彧、劉曄一道,成為子倚重的三個少壯派大臣。

    麵對兩份先後發出,但同時收到的報告,荀彧三人都沉默了。孫策有不臣之心不是什麽意外的事,但楊彪、士孫瑞兩任司徒都失去信心才是大事。如果楊彪因為身份問題,其子楊修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孫策,他很難再獲得朝廷信任,不得不如此,那士孫瑞報告中體現出的悲觀更讓他們心驚。

    時不我待,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選擇依然困難。是立刻和孫策開戰,還是再緩一緩?立刻宣戰,孫策不僅將拒交五州賦稅,甚至連楊彪那三億錢都有可能拒付。再緩一緩,那就必須對孫策讓步,對官渡之戰的結果做出判斷,尤其是對袁紹要做蓋棺論定,否則孫策不會給錢。這樣一來,袁譚的支持恐怕要落空。

    幾個人商量來商量去,意見發生了分歧。

    荀彧認為應該緩一緩,至少要先將楊彪的三億錢收到手鄭這三億錢不僅能換來糧食,更能換來軍械。子禦駕親征,安全至關重要,如果沒有一支裝備精良的衛隊,如何能征戰?糧食可以在別處想辦法,軍械卻非南陽造不可。馬騰、韓遂都有千人左右的騎兵裝備了南陽軍械,子沒有,如何能讓西涼人相信朝廷還有尊嚴?

    劉曄則認為不能再等。孫策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他揪著袁紹不放隻是借口,是『逼』著朝廷和袁譚翻臉。與其如此,不如以赦免袁紹為誘餌,讓袁譚起兵攻擊孫策,打『亂』孫策的步驟。隻要戰爭一直在繼續,孫策休養生息的計劃就會落空,至少會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再讓曹『操』從益州方向保持壓力,迫使周瑜保持警戒狀態,甚至不時的發生摩擦,孫策兩麵受敵,難以持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