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豐功偉績,不管是工部或者是戶部還是泰昌皇帝,都會將修葺黃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

    棉花鐵路和黃河,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不能耽擱。

    而另外幾個鐵路,同樣如此。

    此前有撫順到開平,開平到京城的鐵路,那是為了將精鐵和焦炭等能源運到京城。

    這些都是工業基礎,不可缺少之物。

    而在另一個方向,也有著巨大的需求。

    那就是東南方向,與運河走勢相同的地區,同樣需要一條鐵路,將京城和最富庶的地區連接起來。

    運河的優勢很明顯,水運成本低廉,運量也大。

    但是冬季來臨之後,運河就處於癱瘓狀態。

    今時不同往日,以往冬日之前囤積大量的貨物就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作坊建立,越來越多的商品需要運送出去。

    偏生很多東西並不方便保存,所以無法囤積。

    如此一來,全候運輸的事情早就列進日程。

    而且,運河本身的運力越來越受限製,現在吞吐的貨物實在是太多,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所以,三個計劃,似乎一個都不能停下。

    人們都陷入了沉思當中。

    三大工程,放在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任何一個都超過了三大殿修建的花費。

    如果有個先後次序還好,偏偏看上去都同樣重要。

    “各位大人,我們是否進入了一個怪圈當中。”方書安到。

    “怪圈,何意?”

    李汝華對他的話沒能理解。

    “這些大工程,每一個花費都是數百萬兩,四個加起來,需要怕是兩千萬兩以上,基本是我大明現有兩年的歲入。”

    方書安著整個工程投資的預算,那是大明兩年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才能建造完成。

    “四個工程,兩三年根本不可能完成,全部完畢的話,七八年算是快的,十年也不是沒有可能。將整個視野擴展到十年的層麵上,一年投進去兩百萬兩,應當是可以成熟的範圍。並且,我們還有債券和貸款可以考慮。”

    “……”

    人們一時愣住了,以前習慣於在某個工程開始之前,就將款子到位。

    畢竟誰敢保證國庫下次是不是有錢來付出剩下的部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的收入能夠得到保證,並且還有兩三種融資手段。

    如果將兩千萬兩分解到十年八年當中,真的沒有多少壓力了。

    “並且,這兩千萬兩,不僅僅是投入,他能帶來的收益也將是海量。”

    方書安給他們算了一筆經濟賬,國家投入五百萬兩修建鐵路,雖然付出了薪餉,但是在修建過程當中,消耗掉的鋼鐵、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會帶動上下遊各種工坊的產能。

    而他們生產產生的利潤,必然會有不少以稅務的形式回流。

    就算是發給工人們的薪餉,也有人需要吃飯,掙到錢買東西,這些又會變成稅收回流。

    除此以外,鐵路是一段段修建。

    中間某段修好之後,已經能產生利潤,那些利潤都將會反哺國庫,所以,投入進去兩千萬兩,到時候光是稅收能收回很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