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朝廷的稅製改革,其實意見群體最大的還不是那些豪族和地主,是讀書的士子。

    他們當中大多出身貧寒,往往都是全家在供養一個讀書人,指望他們高中,改善家境。

    以往經過考試拿到身份,就可以免除八十畝的稅負,就算到此為止,這個人也可以憑借這個政策改善自己家境,往初級的地主階級轉化。

    現在仍舊會有優惠,但是大大減,因為此前的弊端就是人們將田畝掛在那些有了功名的人身上。

    朝廷這麽一改,大幅度降低了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所以書生們群意洶湧,紛紛向本地學政以及官府反映情況。

    曆朝曆代,對讀書人都算寬容。

    尤其是宋代以後,要不然也不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法。

    官員們也都是讀書人出身,應當是同氣連枝,但是在朝廷高壓之下,誰還沒有些把柄。

    比起來上級管官員給的壓力,書生那點訴求根本就算不得什麽。

    所謂書生造反,三年不成,也就是這個道理。

    永不加賦的詔令,讓大明百姓對皇帝那叫一個唯命是從。

    讀書人沒有了百姓的支持,想造反都沒有地方。

    但是,讀書人尤其是尚未做官的讀書人,又是最容易被煽動的那些人。

    他們往往聽風就是雨。

    各級官府態度曖昧,書生們訴求無門,無力之下他們就找到了東林書院。

    下各路官員大部分都是此事的受害者,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尤其明顯。

    而東林黨人的大本營就在江浙地區,那裏基本是大明最為富庶的地區,換句話,也就是利益損失最大的地區。

    所以東林黨人對這個政策也是不滿,大部分人在此次改革中損失了利益。

    要東林黨人的初衷,自然不是利益當先,他們也是有著極為純潔的初衷。

    可惜隨著隊伍的壯大,加入的人也是各種各樣,尤其是涉及到某些商人等利益群體加入之後,變化的就更為明顯。

    所以現在的東林黨,基本上已經是為他們自己利益服務的存在。

    經過討論在一番商量之下,東林黨人決定要給方從哲為首的內閣和官員一個教訓。

    那就是罷考!

    倫才大典,從隋煬帝後,一直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魏晉南北朝九品正中和察舉等選拔官員的手段,讓世家大族徹底把持了朝廷。

    那個時代,皇帝的話甚至不如高門大族管用。

    楊廣將他老子的科舉製度進行改變,再到李唐的完善,傳到大明的時候,基本上是最具有活力選材製度。

    不管是窮苦百姓還是世家子弟,都有一個相對公平的渠道向上爬。

    有階級不可怕,有貧富也不可怕,隻要有向上晉升的渠道,並且那個渠道是相對公開透明,人們就有努力的方向。

    對整個社會也充滿希望。

    鄉試是三級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階段取得成績以後,便會有免稅額度。

    以東林書院為首的讀書人,便在此事上大做文章。

    江浙之地曆來是朝廷人才的儲備基地,每年進士當中,江南地區都能占據最高的比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