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縣尉竟然是實質上的一把手。

    起來,也是曆史遺留問題,並非是朝夕之間釀成。

    “為何還沒能修複完畢,到底是什麽原因?”泰昌有些惱火,關於恢複大明架構的問題,從他監國之初,就已經開始。中間經過到萬曆禪讓,再到太上皇駕崩。

    兩三年時間,不可謂不充分!

    難道找人去當官,還要拖上十年八年?

    起碼京城朝廷的缺編,很快都填補的差不多。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從萬年早年征伐寧夏開始,西北人口一直吃緊。這人口吃緊,當地的財稅也就成為問題。很多知縣和縣丞,在當地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上級的任務,最後無法完成考評,更談不上升遷。

    長此以往,造成的後果就是沒有人願意去西北做官。縣尉不同,他們多是當地的世家,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知縣和縣丞都不願意做官,最後隻好有他們出麵,完成基層的治理。”

    趙煥闡述的,就是西北地區的現狀。

    從當年萬曆第一次大規模征伐,也就是寧夏之征開始,西北的基層治理就開始出現破碎。

    原本人們在此地的生活條件就十分艱苦,再經過戰亂的禍害,便更加不成樣子。

    後來的播州之亂,潮鮮之戰,朝廷都在西北人民頭上不斷加賦稅。

    沉重的擔子,讓原本就困難的百姓生活更加要命。人們都活不下去,也沒有了對官府的敬畏,當地官員莫是想要加賦稅,原有稅務都收不全。

    越是這樣,那些原本能收上稅的百姓受到的壓榨就會更強烈。

    總數不變,地方官要完成任務,隻能去變本加厲。

    到了後邊,百姓們實在過不下去,便隻有不斷的來鬧事。

    一邊是收不上來的稅銀,一邊是不斷鬧事的百姓,再加上此地還是貧瘠的苦難之地。

    綜合之下,沒有一個人喜歡在此地當官,因為永無出頭之日!

    即便是任命了官員,人家也找各種借口不去上任,有什麽辦法。

    趙煥將實際情況出來,也是不住歎氣。

    實際上,這不是他自己的問題,而是大明的遺留問題。原本的曆史上,就是因為西北地區人們生活壓力太大,最後隻能成片的起義……以至於到最後,李闖帶著過不下去的災民,席卷下。

    泰昌聽完,良久不話,他是沒有想到,西北現在已經是如此局麵。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像李汝華的那樣,休養生息,給西北三年時間,或許能緩過來。

    但是,他清楚的很,休養生息是在基層官員健全的情況下。現在的局麵,地方官都找不到幾個,何談休養生息?

    即便是朝廷發出輕徭薄賦的指令,或許還有人趁著信息阻塞的情況,會自己從中漁利。

    “何大人,如果我們不出兵,可有別的辦法?”泰昌問問何宗彥,看看有沒有什麽辦法,通過外交手段就能解決。

    “陛下,如果是蒙古草原任何一個民族,都能用和市的手段來和他們談判。隻要他們想要維持和市,維持東西的買賣,就都不是問題。可是,偏生到他們這裏,就有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