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賞賜,那是為人臣子的榮幸,自然是要感恩戴德。“王安恭恭敬敬的回答。

    泰昌愣了片刻,隨即擺擺手,“那是你的想法,張居正家人,和一般人不同,他們極有可能,不會接受。“

    “那樣做,不識抬舉啊。”王安和張家後人素不相識,不可能與之站隊,他效忠的目標隻有泰昌,餘者,不是操心的對象。

    “他們家也是受過委屈之人啊……”泰昌歎息一聲,拿起折子,旋即又放下。

    看的出來,他的內心是真的糾結。

    皇帝也就是皇帝,不會在一件事情上一直糾結下去。“罷了,左右是先帝對不起他們,即便是拂了朕的麵子,又如何。”

    最後,他終於做出決定,“批紅,讓內閣去執行。”

    “可是,陛下……”王安話沒有完,便被泰昌伸手製止,“朕心意已決,無需再勸。”

    太監不得幹政,皇帝要是問一些問題,他自然能答話,要是做出決定之後,他們在唧唧歪歪,那性質可就不一樣了。

    王安知道孰輕孰重,便閉口不言,將那奏章用印。

    既然此事都做出決定,泰昌也不再糾結,“走吧,擺駕去學院,看看那裏。”

    人最艱難的時候,是做選擇的過程,結果才不是最難的部分。

    決定去學院,毫無疑問,就是要去參觀那些水泥鑄造的建築,看看在恢弘程度上,是否能和金絲楠的建築相提並論。

    ……

    ……

    方書安得到消息的時候,剛好也學院處理事情。

    聽陛下要來,他高興的一蹦三尺高。

    能來看,也就意味著,對混凝土結構感興趣,對於三大殿鋼混結構代替木結構,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要是能替換,省錢省大發了!

    世界主流建築形式當中,分為幾個流派。

    木質結構,石料結構,混凝土結構。

    木質結構興起最早,考證的萬年以前,已經有木質結構的存在。華夏曆史更是將木結構登峰造極,三大殿之類的建築,幾乎就是木結構巔峰。

    石料為主的結構,曆史稍微比木結構晚一些,在曆史的長河中,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而進化,甚至於在新世紀,依然有石料結構的建築物在產生。

    幾種建築形式比較的話,毫無疑問,木質結構是最快的。

    完成前期準備以後,在現場組裝,花費的時間很少。

    當然了,因為木質結構受限於榫卯結構的精細和對木匠手藝的要求,所以,木質結構的速度並沒有甩下混凝土結構多遠。

    石料結構速度奇慢,尤其是人手不夠的時候,一個建築物的完成,需要幾十年。

    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教堂,因為使用石料,他們的修建周期,往往幾十年起步,上百年,幾百年工期的也不少。

    不過,他最大的好處俱是保存時間久。

    因為古巴比倫河古埃及很多建築采用石料,所以他們能保存幾千年而不朽。

    至於混凝土的發源,有人是在古埃及,有人是古巴比倫,反正算是三種當中最晚的一個。他結合和石料耐久和木料方便修建的特點。尤其是在鋼混結構產生以後,依靠著工業帶來的巨大原材料優勢,和集約化操作方式,竟然具備了超過木質結構的速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