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啊,就連魚米之鄉的南直隸和浙江,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樣……

    方書安陷入思考當中,在華夏曆史上,想要財主們不買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像種田一樣長久和穩定。

    但是,一切都在國債和投資出現之後,悄然發生變化。

    因為人們發現,不管是戶部還是各大商家發行的募資方案,都會讓銀子產生不菲的收益。

    當錢財的增長,超過農田產生的附加值時候,人們心裏的平便會悄悄發生變化。

    如果銀子在農田之外的收益與日俱增,並且還方便,還有誰會死心塌地的守著農田?

    隻不過,此前賣田的事情,還沒有在大明全部發生。

    一直到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人們意識到,或許種植糧食,已經不是唯一個穩定的項目。

    而且,種糧食從來不是旱澇保收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災害,都會影響收成。

    碰到些災年,便會大規模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

    所以,今年土地交易的事情,格外明顯。

    “既然如此,不如由戶部出麵,購買那些低價出售的農田吧。與其讓他們拋荒,不如存下來,為將來計!”

    方書安沒想著要在土地上下手,畢竟幾千年形成的習慣,要讓華夏子民放棄土地,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就算是在後世相當發達的共和國,到了1世紀,仍然有很多是抱著農田不撒手。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

    大明的人口,遠低於共和國!

    而且,現在人們對於財富的追逐,更有甚於共和國。

    如果人們的觀念開始鬆動的話,那麽趁著還沒有大規模建設的情況下,開始收儲土地,是個很不多的辦法!

    “尤其是鐵路沿線的土地,可以前期不聲不響的進行購買!”

    方書安總算是下了決心。

    再耽誤兩年開始屯土地,等著建設節奏上來,可就沒有那麽好收儲了。

    土地的作用有多重要?

    方書安當然清楚,現在雖是有人出賣農田,也大多是不太好的農田。

    或者是,那些資金使用量大,並且資金回報率遠遠超過土地收益的商人。

    再有的,就是對糧食價格不看好,謀求變化之人。

    畢竟他們消息靈通,知道東北產糧地的價格能足道多低,也知道從南洋來的糧食,到岸價能做到什麽程度。

    在南直隸以及浙江、福建地區,稍微做些買賣,知道南洋的糧食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且去過的商人都清楚,那裏根本就不缺能養活人的東西。

    或許想要吃上好東西有些困難,但是填飽肚子根本就不叫事。

    樹上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稍微采摘一些,便能解決飯食。

    至於肉類,那也不麻煩,搞一個弓箭,很原始的那種,或者支上陷阱,飛禽走獸都不是什麽難事。

    稍微勤勞之人,頓頓都能做到有動物。

    所以,南洋那些人想要餓死,太不容易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