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本的曆史上,就是啟年了。

    大明從啟年開始,就沒有幾個豐年,趁著有這樣的好光景,多收獲一些糧食才是。

    他正在研究著一分名單,是各不同地方推薦來學院的學員。

    頭一年的名聲過後,學院名聲大噪,現在還沒到正式招生時間,推薦信已經快要塞滿學院的門房。

    徐光啟要忙的事情很多,劉綎年紀大,不能讓他老人家操心此事。

    而很多人選,又不是負責招生的老師能決定的,所以仍舊有不少信送到他這裏。

    方書安看著那些推薦信,十分無奈。

    感情這些人還是奔著原來薦官的思路去的,推薦來的人,不少是候缺的進士,儼然是把他這裏當做升官進爵的快車道。

    學院缺學生麽?

    當然缺了,並且缺口還不。

    但是,缺少的可不是這樣候缺的進士。

    誰都知道,但凡是一直在候缺之人,要麽是看不上朝廷的安排,要不就是壓根沒輪到安排。

    但是呢,真正有本事的人,朝廷怎麽會不安排?不是去翰林院就是去實權部門或者下邊縣裏做官去了。

    反而是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實際上本事也沒多少。

    可以,他們即便最後當上官,也不過是官僚,而不可能成為政治家。

    方書安需要的是什麽人?是沒有考過進士的舉人,是年輕的舉人。

    甚至是一些有潛力的秀才,或者是什麽功名都沒有的聰明人。

    至少這些人三觀還沒有完全成型,方書安有著不少塑造的空間。

    那些幾十歲的進士,早就固定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想要去糾正他們做官的態度,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方書安看來看去,還是無法給出自己一個合適的理由,來選擇那些人。

    稍微有些放鬆,指不定弄來幾個什麽人。

    要是他們相安無事也就算了,要是因此耽誤整屆學生,那是相當的得不償失。

    與其是得罪一個兩個,不如就全部推掉算了,反正隻要是有進士身份的人,除非是那些他了解的名人,不然就是直接丟掉。

    也就是他剛剛得出結論,老方便進來了。

    有一陣沒見過自己爺爺,他也是有些納悶。

    老方突然過來,一定是有什麽要是。

    最近朝廷一直在策劃改革,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能單獨拿出來的,肯定不是事。

    “來,你看看這個。”

    方書安接過來,一看,是一份項目書類似的東西。

    《請建開平煤鋼聯合體折》

    煤鋼聯合體,還是方書安首次提出來的概念。

    當年在撫順的鋼鐵廠,因為不斷擴大,現在的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

    單純從占地麵積來,並不比後世的普通鋼鐵廠,叫做煤鋼聯合體,也沒什麽不妥。

    “你翻到後邊,修建道路那裏,才是關鍵。”

    手機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