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多數人心裏,還是傳統的狀態,大家比較的,就是哪一個版本對經典的解讀更適合眼前的科舉。

    而畢懋康不一樣,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是同樣算是開眼看世界的科研工作者。

    某種程度上,他和徐光啟都是大明的本土科學家。

    科學的進步,就是在思維的碰撞和技術的不斷改進中產生的,所以,他們屬於兼容並包的類型。

    因此,雖然是同樣是一個書院的山長,但是在畢懋康的觀念裏,很少把學院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因此交流也比較多。

    誰是自己的對手,畢懋康很清楚,他們是傳統書院,競爭的必然是大明各地的書院。

    學院則不然,雖然也有四書五經的教學內容,但是更多的在科學等方麵的內容。

    外出和留校的學生們,都還有時間在京城盤桓一陣再走,但是對於去六部的學生,就不一樣了。

    他們甚至於還鬧出來一些波瀾。

    自從有宋一朝,刻意打壓任俠之風後,尚武之風便開始大打折扣。

    別的不,大明官員和士大夫沒有隨身佩戴兵刃的習慣,所以進入六部學院學生們就成了異類。

    大家都已經不帶大寶劍出入有七八百年,現在突然有人這麽搞,那絕對就是話題性十足。

    那些學院係的新官,生生的用他們的力量,作出了改變……

    隻要出行,腰間必然掛著學院特製的那柄長刀,學院的學生給它起了個名字,稱之為“明刀”。

    刀的名,人的影,看見刀就能看見人。

    另一層則是有諧音的含義,名刀,也能作為有名的兵刃出現。

    作為武官,還能佩戴兵刃,也沒人什麽。

    甚至於是他們不帶武器,才會招人什麽。

    這些學院係新官,有這自身的問題在當中,別的讀書人,你是讀書人,就肯定是讀書人。

    但是他們就不一樣了,在學院除了接受文學和科技教授以外,還有軍事訓練,並且,訓練的難度比現在普通官兵的還要大。

    這麽起來的話,他們究竟算什麽?

    純粹的文官,那顯然不合適。

    純粹的武官,那更不可能。

    學院畢業的學生,哪一個不是文武雙全,按著思路走下去,接受過武官的軍事教育,也就能算是武官的一部分,也能佩戴武器。

    所以,他們佩戴,應該不是個問題。

    但是啊,特立獨行總會招來非議。

    開始的時候,人們都看不慣,也曾上奏彈劾過,同僚之間難免有所衝突,若是學院學生拔刀相向怎麽辦?

    方書安聽後,嗤之以鼻,但又不得不為學生出頭,隻好規定進入衙門就將佩刀上交,統一管理,下了差再去領就是。

    畢竟,大明官員在朝堂上互毆可不是什麽新鮮事情。

    可以,在衙門和朝堂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本來吧,著不合適的時候,老拳相向就是。

    真要是手裏帶著武器,一刀趕過去,直接結束……

    手機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