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給個不一定是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比如對於數據統計的引入,各衙門主事之人都被學院學生們的水平和速度震懾到。

    以往,要專門抽出十多人到幾十人,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對賬務等方麵的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

    有了實習的學生,三兩個人進行幾的統計與整理就能完成。

    對於效率的提升實在是太明顯,本來年底就是各項工作收尾之時,如此一來,多餘出來的人手就能協助他人工作,雖然依舊是忙碌,但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忙碌。

    不過,收獲最大的並不是各衙門,而是學院,確切的是方書安以及方從哲。

    此前各衙門往上匯報數據,都粉飾的不成樣子。

    此次雖然也有粉飾的成分,但是因為結算的很清晰,所以哪裏有虧空,哪裏有差額,一眼就能看出來。

    那會兒,大多是內閣最後硬生生的抹平,再有司禮監掌印用印,也就算填平。

    現在則不同,因為數據都是規範化流程的計算,因此哪裏有問題便能很容以查出來。

    找到問題在哪裏,便能一路追下去。

    若是在平時,誰家也不會追到底,但是今年不同,因為有遼東大勝在前,又有大量新產品上市造成的鯰魚效應。

    所以整個大明的財政十分健康。

    雖仍然有陳年舊賬,但是哪怕藏起來一部分,還能做到正收益。

    官員們也不傻,能撈錢的時候,都往兜裏放。

    如果吃成虧空,那肯定會徹查,但是在保持盈餘的情況下,再往兜裏放,就是兩種情況。

    方書安將所有的數據放在桌子上,一點點分析其中的情況。

    賬麵上看起來,大明的經濟活力提升明顯。

    因為數種新產品的推出,極大的促進了富人們的消費。

    以往,各種生活需求並不多,所以錢財的消費有限,在沒有新東西的情況下,人們都將錢財存起來,要麽是換成白銀窖藏,要麽是搞成黃金窖藏,或者買土地等等。

    總是一句話,就是資金在大麵積的沉睡,根本找不到出處。

    如此一來,整個大明經濟的活力便有限。

    人們穿著綢緞,吃著精致的點心,飲著初步蒸製的酒。

    基本上每個環節都到了大明的最頂層。

    可是,這些消費的需求並不旺盛,平時仍有大量的資金閑置。

    在各種新產品推出後,對於消費的刺激大幅上漲,才有了經濟形勢的改觀。

    而消費-收入-發展新品-消費-再收入,是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

    為何人類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各方麵都能突飛猛進的發展,還不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使得單位產量增長,物質的豐富使得人們能夠從土地上抽身出來,利用多餘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研究,從而再次促進發展。

    如此良性循環之下,才能在土地量不增長的前提下,養活更多的人,過上更加現代化的生活。

    方書安的計劃看上去,完全是按照他的想法在走。

    但是麽,危險總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

    手機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