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不過是本來不存在的帶兵權利,張惟賢還算滿意。

    在別人眼裏,或許他是福王的一枚棋子。

    但是隻有那麽一些人才知道,福王何嚐不是張惟賢利用的目標呢?

    他看看邊殘日,正是斜陽墜落,將夜時刻。

    同樣的黃昏,同樣的畫麵,同樣冰冷的寒風。

    張惟賢想起了從前,那時候,他還是個四六不懂事的孩子。

    彼時,英國公還是張元德。

    當他對張惟賢出那番話的時候,後者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為大明禍福與共兩百餘年的英國公家,竟然也有著別樣的想法。

    其實,他自己也不清楚,英國公兩百餘年的傳承,究竟是不是張元德的意思。

    畢竟是口耳相傳,到了這一代,是否會有一些偏差,誰又能的清楚呢?

    按照張元德的法,眾勳貴也是與朱明休戚與共,同樣也是一起治理下,老朱家帶頭,眾勳貴如星捧月,最開始,這個原則執行的很好。

    但是從土木堡之後以後,情況便發生巨大變化。

    由於勳貴凋零,文官集團迅速崛起,再加上成祖得國不正,朝廷成了文官和廠衛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對抗的場麵。

    而作為四大世襲國公的後代,英國公一脈,一直幻想著重新恢複明初的榮光。

    大明的勳貴,怎麽也要在朝堂上話擲地有聲,南征北戰有用武之地!

    想法是好的,有了目標,去執行便是。

    可惜啊,張惟賢領會的就有些偏頗。

    在他的理解裏,勳貴掌實權,才是最大的事情。

    哪怕是皇帝反對,都可以想辦法找一個不反對的皇帝!

    為此,他便惦記上了朱常洵。

    按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朱常洛才是諸皇子當中最適合做皇帝那個。

    但是,也要看理解的角度。

    某種層麵來,朱常洛能力太強,年紀長,心智成熟,如果成為帝王,便很難受到張惟賢左右。

    朱常洵不一樣,雖然他籠絡人心的能力很強,但是他執政能力就要差幾個檔次。

    水平差不要緊,不是有勳貴和文官們呢?

    這時候,他就能插手政事,從而漸漸恢複勳貴的榮光。

    想法不錯,正如同當年長孫無忌他們選擇李治一樣,中庸之人容易擺布。

    但是,也要看萬曆是不是頭昏眼花,更要看朱常洛是否手鬆。

    很明顯,萬曆最終的決定還是要將大明交給靠譜的兒子。

    朱常洛同樣懷著對於家國下的執念,並不想讓出來位子。

    再福王朱常洵。

    他對皇位倒是也有著同樣執拗的想法,可惜啊,隻不過是個樣子貨。

    表麵上的本事和私底下的手段,都要差一些。

    當然,這是張惟賢的看法。

    實際上,如果沒有方書安這樣一個無解的bug,不定泰昌會和曆史上一樣,隻有幾個月做皇帝的時間!

    不過,即便是泰昌駕崩,朱常洵依舊沒有機會,最後皇位還是落到朱由校頭上。

    所以,朱常洵空會喊口號,但是做事不行,典型的嘴炮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