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鹽商的崛起,可以是一係列政策的結果。

    但是,鹽商經濟帶來的好處並未落到老百姓身上,哪怕是鹽商聚集的揚州。

    掌櫃家祖上,曾經也是鹽政受益人,常年奔波在鹽場和邊關。

    後來,伴隨著開中法變為綱法和折色法,掌櫃家祖上漸漸沒落,到他這一代,隻有經營些本買賣,再也不複當初盛況。

    方書安對於大明鹽政還算是有了解,但是細節寥寥,索性就與之攀談起來。

    掌櫃掏出他的煙袋,點著火後,吧嗒吧嗒抽了兩口,隨即吐出一片煙霧。

    在煙霧繚繞中,人也像是夢中,掌櫃開始講述關於鹽政的故事。

    明初,太祖采取一係列策略,使經濟得以恢複,國內安定。

    然而,北麵邊境,尤其是宣大等地區,依然處於對峙狀態,蒙元殘餘勢力不斷試圖南下,嚐試恢複他們黃金家族的榮光。

    各路不管是不是個人物的阿媽阿狗,都叫囂南下中原。

    因此,迫使大明在邊境囤積大量駐軍。

    十數萬大軍人吃馬嚼,可不是個數目,當時華北平原常年戰亂的影響,產量有限,並不能及時供應,再加上有些作物不生產,因此糧食缺口巨大。

    老朱為解決問題,便開啟他的開糧納中製度。

    起來,也就是戶部利用食鹽專賣權,根據邊境糧食儲備情況,進行招標。

    由商人們運輸物資,然後用結算價格按照鹽引結算,他們便會得到合法售賣的官鹽。

    這就是明初年穩定邊疆的“開中法”。

    也就是這般,大明能夠用有限的成本,將運糧和賣鹽結合,很好的市場化,保障邊關糧食等需求。

    而且,也將此前的鹽專賣變為官商並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帶來了食鹽零售的合理性。

    所以,終明一朝,一直到崇禎末年前,大明的食鹽價格都很合理,不存在清朝中後期,靠著給食鹽胡亂加價,來增加稅收的情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