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如此,蘇茂珍疑問,“那眼前的如何處理?”

    方書安笑笑,“自然是珍藏起來,以後放在博古架上,將來做一個博物館,將所有設備的第一台原型機都放在一起,也好見證咱們這些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造出一個又一個新家夥事。”

    眾人自然是同意如此辦法,匠人們想在曆史上留名不容易,但是要能進博古架,那就不一樣,起碼邊上的介紹文字,會當時的背景和製作人員,如此一來,不管顯微鏡如何發展,人們隻要在館裏轉轉,總能知道,當初的開山祖師裏邊,有蘇茂珍這樣一號人物。

    ……

    原型機製造出來,剩下的就是打磨和優化,蘇茂珍根據方書安的意見進行改進以後,三便拿出來第二版。

    相比之下,新版要精美很多,材料也從普通的木料換成青銅鑄造和硬木雕刻,除一些必須的紋路以外,倒也沒有特別多的額外裝飾。

    畢竟,用方書安的話來,此物是用來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生產力工具,不是供奉在神案上的裝飾品,也不是擺在桌麵上的奢侈品,冗餘的裝飾最浪費時間,起不到任何效果。

    經過一番改進,整體上已經達到設計需求,不過,仍舊有些細節需要完善。

    比如,現在的硬木組件還是手工打製,沒有標準。

    那可不行,將來出現問題,想要替換的話,隻能手工重新打製。

    所以,標準化很有必要,青銅部分都是模範鑄造,沒什麽好的。

    硬木組件在方書安的要求下,也進行了規定,要坯料在什麽樣尺寸之下,分別加工多少刀,多少工序,不能有任何隨心所欲的成分在當中。

    在其他行業,或許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在鏡片界,仍舊靠著純手工打造為主。

    這不是個好現象,方書安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讓人們習慣於標準化操作,為以後製鏡行業形成統一的標準打下基礎。

    畢竟,規模化、流水線化生產,標準是根本,沒有標準化生產,那基本是無法做到流水線化作業。

    再次拿到樣品以後,方書安總算是滿意了,不別的,就是那個鏡臂彎曲的弧形,都是狠狠下一番功夫,看上去既美觀還握持方便,絕對不是隨便畫一個形狀。

    所有細微的部分都得到很好的處理,充分顯示出大明工匠的水準。

    要此時的大明,依舊是世界手工藝當中最為絢爛的那一顆。

    有時候,人們拿到的東西不是最佳,並不是匠人們手藝不好,而是因為環境或者要求達不到,讓匠人們有空子鑽,甚至是偷懶。

    隻要能解決好麵臨的問題,大明匠人依舊能顯示出他們強悍的實力。

    想想火銃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明有能力製造一流的火器,但是卻無法送到明軍手裏。

    他們隻能用那些搪塞的東西來作戰,別是打敵人,不自爆傷人都算好的!

    不過,即便是製作水準上乘,要想看清病菌,還是有些難度。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