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書安知道有兩人能替代自己後,心裏寬鬆多了,反正現在做的也不過是基礎教育,頂多是相當於將學乃至初中的化學和物理知識傳達出來。

    至於更精深一步,則需要等到分專業以後,或者組織特長班。

    現在,他也能騰出手來,利用僅有的時間來開展顯微鏡的研究。

    算起來,大明其實已經有製作眼鏡的手藝人,當然,此時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老花鏡為主,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

    事實上,再往上追溯,宋代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

    明確的記載上,元代,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

    發展到宣德年間,開始有“單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隻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百姓生活之中。此後,為便於使用,有人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人裝在鐵圈裏。

    再往後,才出現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係上線掛在耳朵上。眼鏡架的生產也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粗糙到精巧。

    當然,帶有鏡腿的眼鏡尚未出現,如果解決研磨的問題,方書安自然又能找到一個增長點。

    鏡片……

    方書安在紙上畫著圈,現有的材質也不是不行,先找點然水晶,解決有無的問題。

    鏡片的磨製技術,大明發展到萬曆年間,已經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匠人,等到崇禎年間,甚至出現一個集大成的孫雲球。

    此人更是創製原始的驗光體係,並且設計出六十餘種光學儀器,寫出《鏡史》這樣的書籍。

    可惜,現在孫雲球還未出生,方書安也無法將他找來。

    若孫雲球,方書安最早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前世在魔都出差,當時去過一家孫雲球眼鏡店,店裏有相關介紹,他便度娘一番。

    不度不要緊,一度嚇一跳,原來在明末,華夏也有列文虎克一般的人物,可惜,沒能夠在光學儀器上進一步展開研究,利用其搞出學術成果。

    相反,一直在如何發明新儀器上使勁,也算是別具一格。

    孫雲球,字文玉,原籍吳江。

    從勤奮好學,他看到“單照”鏡使用不方便。於是決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經過反複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這種牽陀車,就是用腳踏轉動,采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需要,經過反複試驗,磨壞不知道多少東西以後,最後終於掌握“磨片”技術。

    用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對光”(驗光)技術,按照人年齡視力不同,發明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各種光度鏡片,並編製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

    不過,沒有孫雲球,總有其他高手,給蘇州的消息已經傳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