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公信力,道聽途來的消息似乎更值得相信。

    也不知道為什麽,但事實從來如此……

    不然,多少人寫段子一般的曆史傳奇當成信史讀的津津有味?

    相比糧食帶來的困境,國債路子斷掉之後,影響更大。

    即便熊廷弼沒有在廟堂最高層坐著,但轉念一想他就能想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

    相比起來糧食的價值,數百萬能迅速聚集起來的戰爭資金,實在是太過珍貴。

    好容易找到的一個籌集錢糧的路子,若是被他一次查封搞黃,那真成了大罪人。

    一番九淺一深的分析之後,眾人俱是陷入沉默當中。

    “要麽,我們去挨家挨戶勸勸,讓他們自行……”

    李盡忠話還沒完,看見人們都瞪著他,便知趣的閉上嘴巴……

    商人們要是聽勸,太祖早就將大明的貨物賣到五湖四海去了。

    “上折子,讓朝廷再運些軍糧吧,咱們先將庫存的軍糧賣出去部分,解決眼下燃眉之急!”

    李懷信也是個文轉武的將領,隻不過他沒有在朝堂見證過鬥爭的凶狠。

    熊廷弼看著他,輕歎一聲,“以後啊,你莫要輕易上朝堂,在外帶兵合適。若是新軍糧尚未運到,先把軍糧開倉發售,隻怕還沒等到消息,你的人頭便送到了京城。”

    出賣自己的軍糧,與變相通敵有什麽區別?

    看著沒有發言的方書安,熊大知道,他或許有什麽辦法,“方子,你呢?”

    “我有辦法,不過,麻煩些……”

    買又買不到,勸也勸不動,抓也抓不得?

    難道就沒有辦法了?

    自然不是,當年土工入駐上海,麵臨的是同樣局麵,熟知那一段曆史的方書安,自然想來個照葫蘆畫瓢。

    他就不信了,在大明朝,還有人用過他的手段?

    方書安將自己的計劃聲與眾人,聽的他們嘖嘖稱奇。

    此方法確實新鮮,熊廷弼想不到,戰爭的事情除了明槍明刀的幹,還有這等手段。

    不過聽完之後更加感慨,“建奴能想出如此精妙之法?”

    方書安搖搖頭,“很明顯,建奴絕對不會有如此手段,想必那些經常與他做生意的商人提供的辦法。”

    “還真是,建奴利用經商的水平也僅限於讓人喬裝成商戶,裏應外合。讓他去琢磨高深的商業手段,還不如教牛彈琴來的爽利。”

    李懷信分析過撫順城和清河城失守的原因,知曉奴兒哈赤的手段。

    “商人實在是太可恨!除卻賣給敵人違禁品,更是堂而皇之的通敵助敵!”

    “難怪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要禁止商人隨意活動!”

    幾個人同仇敵愾,但不知為何,卻把矛頭指向了商戶。

    方書安不這麽認為,盡管有些商人確實幹了通敵叛國之事,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仗義為國的也不少,有人明知運送糧食會賠錢,依舊千辛萬苦的運來大批糧食。

    事情還是要辯證的看待!

    “商人是逐利的群體,但並非所有人眼中都隻有利益,買國債的那些,大多還是有良知,不能一刀切啊。想要民眾變得更加富裕,百姓過上好日子,還是要靠商人。”

    “此言差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