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也不是不可解決,向一條鞭法靠攏,鳥銃匠人也收取現銀,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

    但是如此一來,依舊麵臨著收購吏蓄意壓價,還是會把劣質銃拿出來。

    當然也可製定嚴格的驗收標準,並且除去在銃上刻製匠人姓名以外,還要登記造冊,若是在規定操作時間之內事故發生,則徹底追究……

    歸根到底還是材料問題,在沒有合格槍管用鋼情況下,製造槍筒的鋼鐵都是用十斤生鐵反複鍛打成一斤槍管用鋼後再加工,費時費力並且效果一般。

    材料,迫切需要解決的材料!

    “如果鳥銃手每人再攜帶一把腰刀如何?”方書安想到什麽,突然道。

    之前在車營的編製當中,三眼銃射擊完之後,被要求當作錘子掄,解決近戰的兵刃。

    但是三眼銃數量減,鳥銃又不裝備刺刀,隻有依靠佩戴腰刀來解決問題。

    “以前餘把腰刀不成問題,隻是要兵士們多帶幾斤重量。”李應祖點頭到,他也意識到三眼銃缺失後,近戰乏力的兵器。

    方書安快把李應祖的隊伍武裝到牙齒了,要也是大明家底厚,盡管遼餉緊張,但是在國債就位之後,糧草軍餉應有盡有,軍械庫裏的東西堆積如山。

    就是這樣都能打敗,能看出來楊鎬是多麽廢物。

    不過他仍然覺得缺點什麽,遠距離有大炮,中距離有虎蹲和佛郎機,稍近些則裝備鳥銃,近戰有長矛兵盾牌兵以及腰刀……

    還差些什麽?

    唏律律~一陣馬鳴傳來,方書安知道他們缺什麽了。

    女真都是重甲騎兵,明軍也有騎兵,但李應祖的隊伍是車營,並且車都是炮車,即便能形成車陣,依舊缺乏對步兵的保護。

    “從營裏選拔些擲得遠的士兵可行?”

    “自是毫無問題,隻是,你要他們投什麽?”

    李應祖有些納悶,現在有火炮,很少有什麽需要直接投擲的東西。

    “鐵蒺藜!”

    對抗騎兵用的鐵蒺藜,從戰國時期便有明確記載。

    後來用的少便是因為其不方便使用,之前的使用方法為在對方必經之路上拋灑,依次延緩敵人的進攻。

    但是在戰場上瞬息萬變,不能確定戰時在何時何地發生,不能提前預判敵人來襲的情況下,沒有時間去投放太多的鐵蒺藜。

    方書安布放的方法與此前略有不同,既然不曉得騎兵從何處來,索性扔在他們衝鋒的路上。

    試想,當敵人衝到十丈距離,腳下都是鐵蒺藜之時,馬匹腳掌刺痛,背上的騎士摔都摔個半死,哪裏還有作戰的能力。

    當然,一個個去扔出去不現實,不曉得要扔多少此才能形成鐵蒺藜陣。

    放在大明,或許無人想得出,但是攜帶數百年見識的方書安不是問題。

    隻需要借鑒布雷車和布雷彈的理念即可,

    將數個鐵蒺藜包進布包或者紙包內,中間放置少量火藥,拋出之前點燃引信,等到爆開之後便成為散布的鐵蒺藜。

    此法的好處是整個包裹上拴上繩子,投擲手可以依靠旋轉的力量扔出去,不超過六斤重量之下,稍加訓練的投擲手扔出十五丈不成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