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莫憂愁富莫誇,誰是長貧久富家。草木經秋黃葉落,每遇春來又發芽。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卻說二喇嘛說:“劉山主,你父劉統勳乃是三朝元老,辭官不作,皇上不準。劉老大人作了一世忠臣,不願你兄弟三人為官,恐你兄弟三人作官貪贓受賄,落下臭名,壞了你父的英名。你父回到呂市胡同,進了自己私宅,坐在書房定下一條絕戶計,將你兄弟三人,喚入書房,你父說:’明晨穿紅上殿,萬歲爺必然封官贈職。’你兩位哥哥坐官的心勝,就上了你父之當。你父五鼓上殿,奏了一本,奏的是:’今有奉外國所差三名反寇來朝吾主,是來用反奸之計者,此三寇皆穿紅衣,若進朝勿容他麵奏是非,令侍衛將三穿紅衣藩寇推出斬了,臣自有安邦之策,必然國泰民安。’皇上信以為實,準了你父之本,天色似明未明的時候,你大哥二哥一同穿了紅色衣進朝見駕,指望封官加職,孰料未等上殿,皇上忿怒,諭飭侍衛等將兩名穿紅服色之人拿下,綁赴午門正法。眾侍衛遵旨,將你兩個哥哥斬了。劉山主那時你也穿著紅服色,欲上殿辯明,你兩位兄弟何罪斬首?未容麵君分說,亦被眾侍衛把你拿下,推出午門,綁在樁橛之上,等待行刑。有一位太監聞知此事,慌忙跑到慶壽宮稟報皇太後聞知,皇太後驚駭詫異,忙乘鳳輿趕到菜市口,將一掛朝珠掛在劉山主脖項之上,皇太後親口封你:’無有殺你的刀、斬你的劍,鐵脖子劉墉。’皇太後收你為禦兒乾殿下,你的根底比國泰還硬,你若不準狀,必是你與國泰有拉攏,或是有愧短處,真令人好笑可疑?“劉吏部說:“二師傅,你不必用話譏刺我,我準下狀就是了。“二喇嘛說:“劉大人既是準下我的幹兒的狀,我將幹兒交付與你,若有了一差二錯,咱到那時算不清的帳。“劉吏部聞言,微然一笑,說:“二師傅,隻管放心,我劉某非是那等之人。“二喇嘛聞言,心中歡喜,辭別劉吏部出午門乘車回廟而去。此話不提。

    且說劉吏部吩咐劉安、張成將左連城領下去,“好好看待,休要難為與他。“二人答應:“是。“不表二人將左連城安寓一處。

    且說劉吏部在朝房暗恨國泰。忽見從午門外來了一位上朝的大臣,前麵一對大紗燈,燈上寫著帶管四十八萬護京兵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和,就知是和珅入朝。這劉吏部脊背上之羅鍋一咕容,主意就來了。

    列位有所不知,這個羅鍋真是寶貝,羅鍋內有七十二把轉軸子,若一咕容,那計策就來了。

    閑言少敘,劉吏部見來了和珅要進西朝房,遂叫道:“和大人,你且這廂來,我坐得煩悶,咱師生敘一敘家常話兒可否?“和珅-聞此言,腹內輾轉,暗想:“老師既喚,不得不去,若不去,怪罪下來,我可惹不起。我自得去見一見,隻要我拿定主意,反正不上你的當。“心心念念走進東朝房,見了劉公,口呼:“老師在上,門生和珅給你老請安。“那一位說:“嘿!怎麽和珅稱劉吏部為老師呢?“眾位有所不知,他二人在朝居官,每日上殿奏本,劉中堂的本章參和珅,和珅的本章參劉吏部,萬歲爺作了難呢:“有心準了劉中堂的本章,和珅是九門提督帶管四十八萬護京兵,又是一家首相,乃是朕之親信之人,這個幹係不小;有心準了和首相的本章,這劉中堂是老太後的禦兒乾殿下,這個幹係非輕,朕當不如給他二人和解了罷。“想罷刷了一道旨意,是著和珅拜劉墉為老師,著劉墉收和珅為門生,如日後再上殿奏本,劉墉有管教不嚴之罪,如和珅再參劉墉,有以下犯上之罪,故而今日和珅給劉吏部請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