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地域的原因所至。《楊報》在建寧都有如此的名氣了,但因為距離京師太過遙遠,依然是無人所知,遠不像是現在網絡發達,屁大點的事隻有炒作得法,都可以人盡皆知。

    《楊報》突一出現,其精彩的內容的確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歡喜,但同時也受到了一部分的不看好。他們對於此報到底是屬什麽性質,是何作用而在私下裏展開了討論。隻是皇上一直沒有表態,讓大家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去做罷了。

    已經由黑碼頭回到了建寧府的楊晨東,一直在注意著京師那裏的動靜。

    《楊報》不過就是試水之物。此時還沒有什麽知識產權,更沒有什麽輿論導向之。他也不知道此物是不是能在京師站穩腳跟?但他清楚,如果大明連這點東西都接受不了的話,那他以後行事隻能更加的心與謹慎了。甚至以後是不是要有京師一行都有待商榷。

    在楊晨東的關注之下,曆史的車輪繼續如常的轉動著。正統十一年七月十四,三楊中的最後一楊“南楊”楊溥卒。

    楊溥一死,代表著三楊時代的徹底的結束,他們原本所在的一些勢力也開始受到了打擊,一些想要取爾代之的勢力也開始了蠢蠢欲動。

    在楊浦死後一個多月,事件開始爆發,讓人想不到的是,已經在京師中看似站穩腳跟的《楊報》竟然是首當其衝。這一日大殿之上,展開了一場突然間針對楊榮後人的聲討事件。

    楊榮在位的時候被人稱為“東楊”,更任職於工部尚書,輔臣、大學士等職,自然是權勢滔,因此倒是提拔了一些人,但位置就那麽多,自然也就是得罪了一批人。

    為此很多人心中耿耿於懷,隻是一直苦於沒有機會。如今楊溥身死,三楊沒落,自然少不得一些落井下石之人。甚至還有些人錯誤的認為,他們這樣做也應該符合王振的意願。因為在正統三年的時候,朝內爭權鬥爭激烈,宦官首領王振,就利用孩童英宗無知和陪伴之便,引誘他玩耍,並呈給玩物甜言密語取得寵信。持寵與內閣三楊分庭抗禮。

    弄得首輔楊士奇不上朝了,太皇太後知道後,將王振打得皮開肉綻,並令他去楊府賠罪。王振懷恨在心,施人狠毒之技,在三楊兒子親友身上做文章,向上狀告二楊之子及親友為非作歹受賄謀私,鬧得沸沸揚揚,壞了二楊聲名,在王振拚命查究下,二楊竟因氣憤憂鬱而死剩餘楊溥為首輔, 獨撐朝政。

    如今便是連楊溥都不在了,好好踩一下三楊後人豈不是正是時機。《楊報》就正好成了向槍口上撞來的那個倒黴蛋。

    奈亨正是當年曾受過三楊擠壓之人,或許是他人的本性被早早窺破,自我感覺良好的他一直受著壓迫。直到後來諂媚於王振,這才步步高升,先後任光祿寺卿、戶部侍郎等職,一度成為了正三品的朝廷大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