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全麵掌握有關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研究進展為前提,在此基礎上,一方麵,廣泛閱讀和理解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科技史、中國農業思想史以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文獻資料;另一方麵,利用直接或間接的社會調查了解當代中國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狀況,利用文化哲學、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整合。根據中國經濟政治結構的演進,探析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起源、基本精神以及流變和轉型過程;立足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全麵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農業文化在新文化建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理論上的分析和評價。

    在研究過程中,以馬克思“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一科學論斷為基本指導思想和分析方法,從中國古代的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社會關係出發,按照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原則,將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變遷與轉型置於社會經濟關係演進的基礎上,使研究內容的展開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過程保持內在的統一。同時,吸收和利用當代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和觀點,在自然、社會環境和文化相互關聯的整體結構或一體化關係中考察傳統農業文化的特點和變遷,避免對文化研究僅作簡單的線性分析,盡可能使研究及理論表述呈現立體結構。

    本書共分七章內容。

    第一章 導言。農業文化研究的緣起,國內外研究述略,本研究的思路與基本結構。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研究是近年來開辟的一個領域,產生了一些相應的研究積累和成果,而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變遷和轉型研究,則是一個新的課題。本研究以先前的研究成果為起點,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本指導思想,借鑒當代文化哲學和文化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以曆史文獻資料和實際調查資料為依據,在經濟、政治、文化的一體化關係中分析考察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形成、基本思想及其流變和轉型過程。本研究對於深化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類型和特征的理解,認識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變遷的具體內容和軌跡,正確評價傳統農業文化在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都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章 文化及中國農業文化。本章內容是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前提,主要從一般意義上論述文化概念、文化類型、文化轉型及其評判標準,進而對中國農業文化進行界說。

    本研究使用的是通常所說的狹義文化概念,即人類在生活實踐中所形成和創造的觀念體係。根據文化所依托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思想內容和所產生的社會功能等的不同,可以把文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文化類型的穩定形式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其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多方麵的價值和意義。文化轉型是一種文化類型向另一種文化類型的轉變和過渡。在關於文化轉型的問題上,本文提出了評判文化轉型的四個標準:一是原文化類型所依托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是否有了重大或實質性的變化;二是新型文化觀念的出現是否對原文化形成了衝擊;三是新型文化觀念是否得到國家政權的認可和支持;四是大眾文化觀念是否發生改變。依據這四個標準來判斷文化是否轉型以及轉型的程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