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刻在浴具上的警語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又說:“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化中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品質,對後世影響很大。如道家主張取法自然,儒家強調進德修業,法家更是從社會改革方麵倡導變法求新。求新就要與時俱進,就要引領時代潮流。從思想觀念到政治製度,從科學實驗到發明創造,從工作到生活,沒有求新,社會就不能發展,人類就不會進步。

    (一)創新精神是社會變革的動力所謂創新精神,是指富有創造性的人在創造新事物、產生新設想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勇於探索、勇於開拓、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大無畏革新精神;就是敢於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真理,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種精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立誌成才及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第一,時代需要創新。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創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創新精神如何,標誌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生機能力如何。沒有創新精神,社會就停滯不前,曆史將凝固在一點,一個民族的生機將會枯萎,一個國家將會落後、挨打,甚至被消滅。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曆史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個不斷變革、不斷更替、不斷創新的過程。任何一次新舊社會交替的曆史大變動,都需要和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傑出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在共產主義必然戰勝、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曆史大變革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一批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應運而生。馬克思、恩格斯發揚大無畏的創新精神,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新紀元,從此,整個世界的麵貌為之一新。列寧的創新精神不僅表現在勇於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國勝利的偉大理論,而且也表現在首先率領俄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在全世界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和創新精神,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闖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

    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使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一躍成為世人矚目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毛澤東同誌指出:共產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

    這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共產主義社會製度的實現,還要靠億萬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創建。因為它同曆史上的任何社會製度不同,不可能在舊社會製度中孕育成長,也不可能自發地從天上掉下來。列寧同誌指出:它需要努力、吃苦、創造,而且是在鬥爭進程中實現起來的。可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共產主義事業都需要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而青年又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一代。列寧同誌指出: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於青年。我們是革新者的黨,而青年總是跟著革新者走的;我們是跟舊的腐朽事物進行忘我鬥爭的黨,而青年總是首先投身到忘我鬥爭中去的。所以,肩負著實現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應從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的高度,充分認識樹立和發揚創新精神的重要意義。

    第二,改革就是創新。恩格斯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製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當前,我們正在從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事業,是共產主義事業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處於“經常變化和改革”之中。古今中外既沒有現成的模式,又沒有可以抄襲的成功經驗,其本身就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創造性工程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

    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麵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法,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事實已經證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億萬群眾破舊創新的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所采取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和措施,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精神。

    沒有創新,就不能夠掙脫“兩個凡是”的束縛,就不可能創建和推廣聯產承包責任製,就沒有今天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大好形勢。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改革是極其複雜的、群眾性的探索和創新的事業。”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所以,這次改革的意義之大,涉及麵之廣,影響之深,是中國曆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阻力,難免出現失誤,受到挫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頭腦清醒,堅定不移,慎重迎戰,務求必勝;而且要解放思想,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還要努力在全社會振奮起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於現狀、思想懶惰、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習慣勢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創新精神。鄧小平同誌早就提出: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強調指出:“經濟體製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現代化的經濟、技術知識,又有革新精神,勇於創造,能夠開創新局麵的經營管理人才,特別是企業管理幹部。”實踐不斷證明,哪條戰線哪個單位具有這樣一批闖將和改革家,哪條戰線哪個單位的改革工作就能打開局麵,開展順利,取得成果;否則,不是打不開局麵,就是左右搖擺。當前,具有一大批富於創新精神的改革家對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完全勝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麵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