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崇高美德。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巨大的向心力,一直鼓舞中華民族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和活力。具體表現為抵抗外來侵略,為爭取民族解放、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扞衛國家統一而獻身的精神。它是對自己所屬民族或祖國多年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熱愛意識,包含著較強的地理意義和濃重的民族意識,也是對自己家園故土熱愛之情的擴展和深化;它滲透著“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精神,滲透著民族共同體成員對本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現實性;它是對民族自我價值的肯定,能夠成為維係民族生存發展的強有力的精神紐帶。千百年來,中國之所以能曆盡滄桑而不倒,根本原因就是有一種堅如磐石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愛國主義信念作為思想基礎。這種情感、信念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耳濡目染、世代相承,潛移默化地凝聚在人們的心坎裏,而且每當生活軌跡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就更顯得刻骨銘心,成為永誌不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一種無堅不摧的迸發力與再生力。

    現代愛國主義是自覺的愛國主義,融合著現代意義的民主意識和民族意識,是對國家忠誠和為之奮鬥的責任心。現代愛國主義以民族為基礎,以共同的曆史經曆和人文因素為紐帶,加強人們對祖國的忠誠心和凝聚力。在當代中國,愛國就是要愛祖國、愛中華,凝聚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振興中華,團結一致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隻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揚眉吐氣,不受欺辱,不被歧視,才能聯合一切愛好和平的民族,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由此看來,把“愛國”。

    放在公民道德規範之首,不僅是理之必然,而且也是成為一個有道德公民的最基本要求。

    從古到今,中國人民曆來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無數誌士仁人以愛國為崇高之誌,以報國為終生之責,認為“天下之本為國”,強調“以國家之務為己任”,“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壯歌。

    (一)古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我國古代的愛國主義傳統,是自古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曆史中,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締造、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來侵略,推動社會進步和扞衛祖國領土完整;開發祖國河山,創造燦爛的中華文明。

    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