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係列:電影中的香港故事

食在光影中——試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倫理片中的矛盾(1/5)

    報告當中,主要談論飲食帶來的種種矛盾,除電影劇照與個人觀點外,為豐富內容,我翻閱了相關的典故史書,如吳昊的《飲食香江》(2001)和鄭寶鴻的《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2003),從中找到不少有趣的典故和照片,期望報告能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對我而言,能在電影資料館報告,確是難得的機會,雖然首次出席公開講座,麵對大批觀眾,起初不免膽怯,但幸好會前已多次練習,加上老師的指導,報告最終都能順利完成。

    研討會過後,老師想將資料結集成書,希望我能將報告發展成論文。我一心以為不甚困難,隻需將報告轉為文字便可,但與老師討論過後,才知道隻能保留報告的框架,其他的都要推倒重來。起初,我還帶著傻勁,以一晚時間寫下五千多字。怎料老師看過以後,說我隻是寫了飲食那一半,電影分析的部分卻完全欠奉,而且例子散亂零碎,不夠集中。於老師當頭棒喝的指導下,我才恍然大悟,立即翻看各類電影叢書,望能及時將勤補拙。

    歸納初稿的失敗經驗,我再次整裝上路。撰寫次稿時刻意提醒自己,要多著重電影分析。為求徹底改善,次稿隻撮取初稿的數個要點,其他的一概摒棄,毫不手軟。最後飲食與電影的比重尚能取得平衡,雖仍有不少蕪雜之處,但至少初稿的問題已有所改善。老師讀過後,認為曆史資料太多,提議刪減,亦談到分析電影的各種方法。討論過後,又再作大刀闊斧的修改,為求令論述方向更集中,內容與論點的棄用已成慣常之事。

    經過兩次修訂後,因篇幅所限,初稿預期研究的五個矛盾,需減省至三個。為令分析更仔細集中,原定引作例子的八出電影,最終亦隻能選用最切合論述的三出:《危樓春曉》、《南北一家親》和《小兒女》。大致上,三稿已算是文章的雛型。老師認為各點分析都無甚問題,隻是段落鋪排可更順暢清楚,亦可多花筆墨於食物與電影的關係。於加飾重組以後,徹底校對了數次,這篇文章才真正劃上句號。

    回首看來,文章從無到有,得花上不少功夫和時間。從開首時內容的散亂失焦,到最後能呈於人前,背後經過老師的多番指點,以及自己的摸索與學習。

    論文雖已完成,但屬於我的電影旅途,卻隻是剛剛開始。這次訓練令我明白到,有些地方仍需加強改善,例如:綜合內容的能力、對電影語言的熟悉,以及切入分析的方法等。這篇文章雖算不上優秀,但作為研究電影的第一步,我已感到滿足。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於滿足食欲的同時,飲食背後的意義往往被忽略。電影的情況亦然,食物雖然常於電影中出現,但專以食物為題的電影評論並不多。邁克的〈天堂的異鄉人〉(1)、也斯的〈張愛玲與香港都市電影〉(2),以及羅卡的〈張愛玲的電影緣〉(3)都談論及與飲食有關的電影,當中對食物的論說及研究角度,都很有參考價值。電影中的飲食元素,可說是多不勝數,〈周星馳飲食譜〉(4)與吳昊撰寫的〈許冠文的喜劇世界〉(5),綜合了電影中多樣的飲食元素和片段。飲食於電影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值得更深入的討論。本文嚐試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倫理片作研究範圍,以當中的《危樓春曉》(1953,李鐵導演)、《南北一家親》(1962,王天林導演)和《小兒女》(1963,王天林導演)為例,嚐試了解飲食於電影中所呈現的貧富、南北以及兩代矛盾。

    報告當中,主要談論飲食帶來的種種矛盾,除電影劇照與個人觀點外,為豐富內容,我翻閱了相關的典故史書,如吳昊的《飲食香江》(2001)和鄭寶鴻的《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2003),從中找到不少有趣的典故和照片,期望報告能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對我而言,能在電影資料館報告,確是難得的機會,雖然首次出席公開講座,麵對大批觀眾,起初不免膽怯,但幸好會前已多次練習,加上老師的指導,報告最終都能順利完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