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三節 基督信仰

在基督教神學中,上帝(聖父]、耶穌(聖子]和聖靈屬於“三位一體”,但這種玄奧的宗教哲學即使在西方普通教民那裏也沒有市場,更別提以形象思維見長的中國教民了。在中國教民的信仰結構中我們基本上沒有發現聖靈和“三位一體”的影子,耶穌則已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個體,人們記得的是他作為上帝之子的形象。基督教原義認為耶穌是為了拯救人類的苦難被上帝派來人間的,是救世主。但有趣的是,這位救苦救難的外國菩薩到了中國卻變成了“受苦受難”的神。一些材料表明,教民印象最深刻的是耶穌背負十字架、臨刑殉難的一幕,有的教民“終日看聖書誦經默想,想至痛處,抱起耶穌苦像,注視五傷,慟哭耶穌為人所受之苦難”,或者“特在拜苦像時,每至涕零,其痛切之聲調,尤每每動人”。到了特別時期如庚子年,教民在倉惶奔逃時還不忘隨身帶著十字架,甚至藏在辮子裏以防萬一。 那麽,這些材料能不能說明近代教民理解了耶穌受苦的價值呢?恐怕不能。在基督教義中,耶穌受難的意義在於給人類一個警醒,替人類贖罪。但在“中國的觀念中,在作為與對人類所犯錯誤相對應的對神祗的錯誤中,根本不存在基督意義上的罪孽者。”中國人一般都能認識到個人因違反社會的、組織的、宗教的規範而有罪,但很難理解人類天生的原罪。因此,中國教民缺乏原罪意識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中有的認為人類墮落的原因是“不認得天主了”,或者是和魔鬼一起下地獄而造成的。不了解原罪的概念,也就很難真正理解耶穌救世的意義。 當然,我們也不是懷疑那些材料的真實性,其原因還要到傳統文化中去找。耶穌在中國人的眼裏是一個典型的英雄,他滿懷理想,品質崇高,卻為邪惡勢力所不容,最後飲恨極刑。類似的故事大量出現在中國傳統的戲劇、文學和民間故事中,一貫為中國的老百姓所喜愛。可以說,正是傳統的悲苦意識使耶穌從救世主變成了“受苦神”,且受到廣泛的尊敬和崇拜。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